第三周周报
2012.03.12-----2012.03.18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8:00—18:00)
——段进玉
我和张攀准时来到宁养院,之前已经和吴新老师沟通好了,今天安排的任务是出诊,上门为我们宁养院的患者进行服务。九点整,加上宁养院的刘老师、赵老师、吴老师还有司机师傅,我们一行六人准时出发。我和张攀在此之前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心理上和实务上的准备,设想出相当的困难和面对患者时的心理不适感,但是心中依旧是有一定的担心,毕竟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上门服务。吴老师还是较为细心的观察出我们的忧虑,跟我们讲授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她告诉我们:首先,要对服务对象的病情及现在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莫要急于进行心理上的工作介入;其次,寻找服务对象心理上的平衡点,引导他们回忆那些人生中较为美好的时光,回忆那时印象深刻的人和值得骄傲的事情;第三,帮助服务对象适当抒发其对生命中某些人的情怀,反思一下自己有所亏欠的人以及那些对他们自身怀有歉意的人,以便更加深刻的评价他们自己;最后,试探性的询问服务对象的临终心愿,尝试着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愿望。
我们共走访了两位服务对象,免费为他们发放了镇痛药物并且提供了一些心理安抚。我们的第一个服务对象是59岁的刘阿姨,家住武昌区;第二个服务对象是72岁的于老伯,家住在机械厂附近。他们都已经退休在家,条件都比较困难。两个人在面对癌症病症的时候,都表现出比较乐观的态度,首先是能正视自身的状况,并且坚强地与之抗争,面对死亡都表现出一定的豁达和坦然。尤其是于老伯,他这个人很开朗也很健谈,他是肝癌并且转移到肺部,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刚刚进门时,见他躺在客厅的沙发上,腿上盖了一层薄被,正在看新闻频道关于两会的直播报道。老人家平时关注国家时事,也关心自己以前工作的船厂里的情况,他自己还是个老党员。跟我们交谈时,他的声音响亮,中气较足。说道他自己在上世纪70年代时发现了动脉血管瘤,医生诊断说他最多只有36个月的存活时间。在他看来,能活到今天,再大的困难都不算是什么困难,他自己已对生死经置之度外,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无所谓啦。最重要的是珍惜现在的生活,与家人共度美好的时光”。
在家居服务结束后,吴新老师安排我们熟悉一下制作“旅行笔记”的课件,尽快确定服务对象为个案,着手开展个案工作,顺利能完成至少一个完整的旅行笔记。
——张攀
今天是是第一次随老师出诊,一辆车,一名主任医生、两名护士、加上司机师傅和我们两个学生一共六个人。吴老师即是护士也是宁养院的社工,主要负责服务对象的灵性关怀。
上午九点我们从宁养院出发,尽管没有多少的心理准备,有点紧张但也充满了期待。
上午一行,一共服务了两名对象。第一位是刘阿姨,宫颈癌,第一次接受宁养服务。最近的疼痛难忍,导致其面容憔悴,放疗的副作用导致其脚腕肿胀,行走不便,需要躺在床上并且用被子撑起脚部才能稍微的缓解疼痛。长期的卧病在床和住院治疗,使得家里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服务对象感觉自己拖累了丈夫和孩子们,对家庭充满了愧疚感,加上最近生生不如死的癌痛,导致其对生命充满了绝望,这点从言谈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我真想早点解脱啊,这样死也不是,活也不是的真是太痛苦了!”从吴老师对刘阿姨的生命回顾中,我发现刘阿姨对自己的一生还是充满了自豪的,觉得自己没有留下什么遗憾。刘阿姨感觉自己还是蛮能干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蛮能折腾,虽说自己所在的棉纺厂倒闭了,但自己也开过饭店,搞过房地产,倒腾过水泥,最后在办工厂的时候病倒了。刘阿姨笑着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很时髦,现在房子也有了,孩子们(一男一女)也都各自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没什么遗憾的了。尽管如此,到最后,依然可以看得出最近的疼痛让刘阿姨对生命充满了绝望,希望早点解脱。吴老师及时的给予了安慰,并说我们的药可以很好的帮助她缓解疼痛,让她要对生活充满信心。
上午的第二个服务对象是于伯伯,72岁,胃癌患者。由于住的比较偏僻,找到于伯伯的家还是颇费了些周折。于伯伯言谈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这点连在场的医生都怀疑他是一个癌症病人。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对死亡的无畏和对生活的乐观。对死亡的无畏主要跟其病史有关,早在四十年前,他已查出患动血管瘤,当时的医生已经宣判过他的“死刑”;患肝癌也已经十几年,做了手术但没有多少影响到生活;最近转到了肺部,切除了一小部分;“我现在还没死,我已经很知足了。”“人早晚都有这么回,你怕又能怎么样呢?”。老人的乐观主要表现在其平时爱说爱笑:周围的邻居都是他的听众,喜欢听他讲时事政治(我们进门的时候,他刚好在看两会的新闻);其爱人说,于伯伯喜欢说笑,并且风趣幽默,“我们一辈子都在扯皮”我想这里的“扯皮”应该是属于他们两人之间的幽默吧。在回顾于伯伯的生命历程时,尽管有过革命年代和“58年”的苦难,但他都已经看的很淡了,最让他自豪的事就是自己对病魔的战斗历程,其他的跟他同时患病的邻居和朋友都已经死过很多年了,而他依然活着。从言语中真的能看出那种对活着的自豪和对死亡、磨难的无惧。从于伯伯家里出来,真的觉得身上充满了力量,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算不了什么,因为我得到了一种力量,和一种生活的态度,那就是生命的力量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下午我们主要在办公室学习“旅行笔记”的制作和要点。“旅行笔记”主要是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基础,对服务对象人生经历的总结和对亲人温馨时刻的留念。制作出来可以当做给亲人留下的永久记忆。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8:00—17:00)
——李肖岭
上午主要学习材料,期间协助吴老师修改一个活动策划书。下午和湖北慈善总会的会见因对方有事临时更改了时间安排,之后和吴老师一起大致确定下周的个案服务对象。吴老师谈起她们的服务对象总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并且总是能从中获得心理的力量,主要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从事社会工作,尤其是年复一年的日常工作,也许很容易使工作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然而吴老师给我的感觉是吴老师不仅没有如此,反而更加有工作的激情和活力,那么这种激情和活力来自哪里呢?通过这短短三周几天和吴老师的接触,我感觉到吴老师从工作中所获得的力量。吴老师总是说,从工作中,从服务对象身上总能获得对生活的感恩之情,通过工作能够看到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能够感受到社会现实中真真实实的生活,尤其是通过和癌症晚期病人的沟通交流,或令人鼓舞,或令人无助,或令人遗憾,等等,但总之都能促使自己增加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如此促使自己慢慢成长,不管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遇到何种情况,总能从容面对、坦然释怀。另外一方面不禁想到,什么是专业精神?什么是专业方法?即使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不管其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多好,不经过足够的社会工作实践也是难以对其融会贯通的,毕竟方法和技巧相对社会工作精神或是社会工作价值观来说是次要的、是形式的,因此通过这三周的实习感觉,社会工作的学生不仅仅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更应该投身入真真实实的社会工作之中,唯有通过实践才能对现实有所了解,有所理解,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才有可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和价值。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8:00—12:00)
实习参加者:段进玉、张攀、王轶群、李肖岭、万红艳
实习任务:协助吴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关于“晚期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
实习地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化疗住院部
我们采取的是访谈式的问卷调查,通过这个调查,我们与服务对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交谈,获取了关于他们生活质量的较为全面的信息。我们深入病房之中,与他们对面而坐,促膝而谈,更加理解了他们的住院生活。他们说,在病房中,在放疗和化疗间隙,他们会与病友们谈谈自己的病情,谈谈自己对待死亡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生活与期望,同时也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从彼此那里获得了新的支持和帮助,也坚定了同病魔抗争的信心,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的问卷调查只是进行了一个阶段的资料收集,三个星期以后还要进行回访调查,以期通过对他们生活质量的前后比较,对我们宁养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估,所以现在还不能进行问卷的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完成之后,在宁养院温馨小屋里,我们一起与吴新老师分享了调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也反映了遇到的一些问题。她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了肯定,赞扬我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她也说到,我们的调查就是为了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宁养服务。(文:段进玉)
——张攀
我负责的那两个病人,一个是湖北省水利厅的离队休干部,另外一个是某兵工厂的退休干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这两个病人有几个共同点:比较乐观;对死亡没畏惧感;虽说都八十多岁,但都比实际年龄小得多,跟六十多岁一样;没有经济压力,离退休干部的住院及治疗是全部免费的,而后一个虽说退休工资不高,但儿子是博士后研究生,二儿子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家境比较优越,对于治疗几乎没有经济压力。再问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时候,两者都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我想这也是他们比较乐观的主要原因吧。这也许跟其它几名同学的调查结果不太一样,其它的调查者大都会提到家庭的经济压力,这也许是他们心情不愉快的原因。
总之,穷与富,金钱对于一个癌症晚期病人或者一个家庭的意义在此处显得格外的明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贫穷往往导致人的的精神生活犹如一片沙漠,活着只是为了生存下去。于此,我们又能期待什么呢,面对一个临死之人,问他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他总是在抱怨,没钱哪来的快乐。当你试图赋予其生命意义的时候,他依旧在抱怨没钱。也许我们只能报以同情了。也许精神生活这样一个概念真的对他们没意义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现代人生活不幸福的原因。除了物质还是物质,难道精神愉悦真的是只有物质富足的人才能享有的吗?我又想起了史奶奶说的那句话“金钱对于一个人是上帝的安排,不要追求它,你追他就走。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对人善良,金钱自然而然的就来了。”我同意她说的与人为善,做好本职工作。也许真的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没有留下什么遗憾、人生能够自我实现就是一种人生的满足,因此,也就对随之而来的死亡能够坦然面对了。但是人生总是会留有些许遗憾,没有哪个人的一生是完美的,人生之所以完美,只是我们赋予其意义不同罢了,因为心还是好骗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因为完美只能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境界罢了。
本周实习心得:医务社工对医学知识了解的重要性!对于临终关怀来说就是对各种癌症病痛的了解及并发症知识的熟悉。不然的话真的会觉得话题很少,语言很苍白。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8:00—14:00)
——李肖岭、万红艳
今天上午我们走访了谢奶奶家,谢奶奶被诊断为肺癌已经九年了,之前是老伴刘爷爷照顾奶奶,可去年刘爷爷再次中风,并且前几天才刚刚再次出院,现在能自己拄着拐杖慢慢走,奶奶自己平时在家里也能照顾自己。他们有三个儿女,并且都住附近,两个女儿几乎能够天天过来照顾老人,送菜、收拾家务,爷爷奶奶平时很少出门。
老两口是在工作单位(武钢和一冶之前是一个单位)认识的,都是湖南人,结婚50多年来,为了祖国建设的需要,随工作需要不断搬迁,去过四川渡口,支援三线建设,奶奶回想那三年就只是说“那时苦啊!孩子还吃的都没有!”,还去过安徽马鞍山。后来在武汉安定下来了,爷爷之前是在一冶开车的,他们83年搬到现在住的房子,一住就是30年,三个儿女都成家且有了孩子,都住附近,相互之间有个照应,对此谢奶奶很知足也很满足。两位老人都很健谈,总是笑呵呵的,尽管都深受疾病折磨,尤其是谢奶奶,晚上身上到处疼痛,疼痛的睡不好。当问到谢奶奶还有哪些愿望的时候,奶奶笑呵呵地说“没有什么愿望”,当问奶奶是不是觉得自己这辈子活得很值的时候,奶奶就一直是笑呵呵地不说话,不知这是否表示谢奶奶这辈子已经实现了其自身价值并且没有了遗憾。从谈话中感觉谢奶奶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对自己一生所走过的路很自豪,对死亡也并不恐惧。
从社会工作评估的案主需求评估来看,谢奶奶的个人系统、家庭系统及社区系统都很完善,谢奶奶的成长历程也充实而满足;如果作常识性评估,谢奶奶的个人、身份和地位、情绪及心境、生命周期、能力及危机等方面均未发现任何重要问题,案主自身也未尝识别出任何问题,除了生理的疼痛。因此,基于此,谢奶奶不能成为我们此次实习的案主,并且因我们实习时间有限、人力有限,今后去看望谢奶奶的时间恐怕也很少了。在此只能祝福刘爷爷和谢奶奶能够安度晚年!
从谢奶奶及其家庭,自我感觉如何让自己一生过得无悔,唯有当自己年轻还能做事的时候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如此这般,到临死之时方可了无遗憾、坦然从容。
点击阅读 华师医疗社工实习周报连载·第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