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诊后,对于医患的一两点思考 (西安宁养院义工 梁宸)
发布时间:2021-10-25
2021年10月22日,我第一次跟随老师出诊患者家中。本以为家访多次的我,已经对宁养院患者的家庭情况和身体状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可是,这次去到的患者家中情况,却出乎我的意料,也给我带来许多思考。
今天,我们来到了西安市鄠邑区,首先去到的是渭南村的一位爷爷家中。
到了爷爷家,先看到他家的门面,对于出身农村的我,觉得十分稀松平常,可进门后,房间内部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墙面上是大块大块的黒霉斑块,爷爷躺在床上,挂着尿袋,双手痛苦地举着,看着十分令人痛心。在量血压时,我看到他露出胳膊,才真真切切明白了什么叫骨瘦如柴。听爷爷和在旁护理的家人说,爷爷自从做完化疗后,就难以好好吃饭,只喝一点点粥,沾米即吐,这可急坏了家人们。出诊的唐医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听完描述后,确定爷爷是可以正常进食的,只是因为心理因素才会出现厌食反应。她多次解释并指导解决方法。其中有一些话语在我看来或许态度有些生硬,但看了家属的反应,我才明白有些强硬是必须的。护理知识,对于家属来说所知甚少,抛去当天要出诊的病人所需要的大量的时间,对于听力较弱的人,说话强而有力是让他们听懂的第一步,这不是高傲,反而是一种尊重。有些话,可能语速较快,但也是为了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的传递一些护理知识,好让爷爷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最初,爷爷一直躺着没动,我们都以为他无法自主翻身,询问后才得知,他态度比较消极,不愿意自主活动,唐老师有点严厉地对患者进行了指导。虽然,最初我觉得有些语气过重,但爷爷听完后非但没生气,反而坐了起来,也没出现什么异样。这样直白的交流方式,在当今多数地方可能用不到,甚至会显得冒犯。但是在中国病人多,医者少的情况下,直白反而是最高效,最负责的一种交流方式。
然后我们去到了一位奶奶家。我们到时,她正在打扫庭院,我们还没下车,她就看见了我们,亲切的打起了招呼。
唐老师和闫护士询问奶奶的近况、需求和问题,一旁的我开起了小差:观察起了奶奶所在的庭院。庭院里堆着许多青菜,大葱,旁边挂着一排排的玉米,屋檐下,还有两只可爱的小猫咪。对比于第一位爷爷家,这无疑是一间非常有生活气息的庭院。而奶奶的状态也要好出太多。最近我也在看《格雷医生》,在国外,好像得了癌症,就是一种普通的病,能治则治,不能治则去陪家人,去环游世界。但在国内,癌症就是绝症、天灾的象征。好像得了癌症,就一定会痛苦的死去。我不能理解,我们终会死去,无论是老逝,还是病逝。我的奶奶今年已经80高龄了,她常说人不要活的太久。老了活着很累。家访的爷爷奶奶大都已经70岁左右。在良好的心态和宁养院提供的镇痛治疗帮助下,完全可以拥有较为正常的生活质量,就像图中的奶奶和她的庭院一样。患者,也可以带着疾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何必躺下静待那一刻的到来呢。阳光美好,万物可期,只要还生活一天,就去热爱生活一天。
接着,我们去到了另一位奶奶家。我们到时大门关闭,我们打了声招呼进门后。突然,闫老师不再前进,我们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才看到了墙上白纸黑字写着的祭文。不一会儿,爷爷走了下来。我们在进行哀伤辅导后离去。走之前,我看着庭院小路两旁的花树,想必奶奶生前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我们继续家访,看望了几位病人。还有一位病情恶化去了医院的奶奶,一位因为爷爷出院回家气色都变好的奶奶 ...... 这一路上,我跟着老师学到了不少临床知识,也真真实实见识了我们宁养服务所正在帮助的人们。这让我更坚定了在宁养服务帮助更多人的决心。生活充满意外,但我们不能被意外打垮。我相信,即使身患癌症,也依然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自由和能力。愿我们能“ 少出诊,少服务“ 。最后,祝爷爷奶奶们身体硬朗,生活如意。
笔者(左一)跟随医务人员家访患者
唐春卉医生(右二) 向家属指导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