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养是一种双向治愈——采访宁养义工有感 (四川大学新闻系 潘思宇)
发布时间:2021-5-19
他们说,我曾经受过资助,现在我想回馈。他们说,我恐惧死亡,但避无可避,毕竟父母的年纪放在那里,所以我想要直面它。他们说,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我们都是他人生命里的陪伴者。他们说,只有对死的降临也如对生的来临那般郑重,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生命”闭环。他们说,在能救治时积极救治,无能为力时坦然接受现代医学的界限,这是两个不同的“治愈”阶段。“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一位宁养义工在病房学习,给老人洗头时负责打水,壶很小,要跑很多次;天气闷热,额头上的汗流到了眼睛中,她顾不上擦,眯着眼睛拿着水壶又匆匆出去,匆忙中透露着温柔的力量。
义工在面对个案时,陪伴和交流会产生一种情感纽带,一方面是对病人的,一方面是对家属的。这种纽带可能建立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给予志愿窥照自己生命现实的方式。所以义工与患者是一种“双向治愈”。某种意义上,义工们把这种服务当作一次告别的仪式,并且一定要做到不留遗憾,让患者在生之际完成与家属的内心互诉。
前后几次的宁养院的拜访经历让我心情复杂,我们文化中对死亡的避而不谈使死亡本身在人们心中愈加可怕可悲,而事实上又无力逃避,面对死亡方寸大乱,无暇顾及临死之人的真正需求,帮助其得到一个“完美结局”。有人质疑为何做这件似乎“矫情”之事,投入产出比不高。一位义工老师说:“他们做过贡献的。”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不同之处正在于,我们做一些事并不全为其投入产出比,也为一些情怀。
有人贪恋生命,不会放弃最后一丝生机;也有人但求有尊严地一死,远离痛苦的挣扎。经过几次与义工们的交流,我慢慢意识到死亡的确是可怕的,它不可预知、无法预想,人在面临死亡时必然是有恐惧的,但“安宁疗护”的意义也在于此——它把“将死者”和生者内心的力量一起激发出来,再紧密连接,以这份由情感连接起来的能量共同面对未知的一切。人生总有告别,少一点遗憾,或许就会有更多释然。
告别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但临终关怀事业还很欠缺,目前华西第四医院宁养院的义工 (在服务与尚在培训中的) 规模大概在80人左右,安宁疗护的普及还需要很多努力。
宁养义工接受四川大学新闻系同学的采访 (笔者,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