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养家访记——一场双向奔赴的感动 (成都宁养院义工 伍柳霞)
发布时间:2021-6-1
家访前的忐忑
跟着老师上了宁养院的出诊车,揪着红色的义工服衣角,心里三分紧张三分好奇四分期待。因为今天是我第一次跟随老师出诊,作为一名进入大学还未满一年的医学生,我对于这些医生的“工作内容”总是既忐忑又兴奋,对于“医生”这个身份,我还在幼稚的探索着。老师翻病历的声响将我的思绪拉回了这辆小车里,“哦,病人有个女儿。”因为对病人很熟悉,所以一点信息就可以让老师回想起这位病人的情况,而我的思绪却又随着这句话渐行渐远,飘飘乎升腾到了这座城市的上空。
当我双脚重新落回地面,身体似乎还在随着车子晃悠,老师却已经在和出来接我们的病人家属交谈了,我便提上了包,几步跟了上去。在小区里走的时候,老师和这位阿姨在随意地聊着小区的环境,有说有笑。从我这个角度,刚好能看见两人说话时的侧脸,在午后灿烂的阳光下,嘴角上扬起一个有温度的角度。
几句话的功夫,就聊到了门口。开门的一瞬间,一个简单干净的小屋就映入了眼帘:房间虽然不大,但是干净整洁,茶几上摆放着水杯和纸巾,沙发上没有堆放任何杂物,一张沙发被特意拉出来一截,上面还横放着一张软和的小床垫——一切小细节都透露着悉心照顾的痕迹。房间电视正在放着张国立老师主演的老剧,一位清瘦的老爷爷,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正半躺在那张横放的垫子上看着电视。
家访时的自然
看到我们进来,老爷爷正打算起身和我们打个招呼。“不用,不用,叔叔您怎么舒服怎么来。”老师赶忙阻止正在起身的爷爷,让爷爷好好躺着就行。然后,大家就自然而然地聊起了病人的日常饮食起居,聊爷爷平时吃些什么,吃的多少,容不容易消化,营养跟不跟得上 ;聊爷爷平时大小便情况怎么样;聊爷爷癌痛的情况,药物还有效吗,需要怎样用药等等。我发现老师在向病人家属们解释一些疾病原理的时候,我能听出来这些知识我们上课也会讲到,但是对我来说这些知识还只是书本上的知识点,是一个又一个需要我不断记忆的艰深晦涩的专业名词。但到老师这里,这些知识就像是水到渠成一样顺其自然,再加上老师独到的“翻译”,把这些知识翻译成了“水渠”“石头”“石缝”这一类精彩而接地气的修辞,还引用了“张海迪”“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老辈子们熟知的事例来帮助病人和家属们理解。突然,老师在我心中又多了一层光环,那种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大化为无形的力量或许就是经验的加持吧。
我还发现大家在聊天的过程当中,尽管是在聊病人的病情,但是并没有那种沉重压抑的氛围,相反,我们就像是许久未见的远房亲戚一样,聊起天来有说有笑,仿佛只是在唠些家常。婆婆打趣说:“老头子不爱吃打过的鸡蛋,不爱喝汤,嫌这嫌那挑剔的很,偏爱吃那肉圆子。”爷爷也一脸正经的摇头摆手,“不喜欢吃不喜欢吃”,听到“肉圆子”则点点头,“这个可以,可以。”倒是应了婆婆的打趣,更显得多了些孩童挑食般的可爱。
淡看生死的平静
还有一个画面深深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就是爷爷撩起自己的衣角,向我们展示婆婆给他改良过的“裤腰带”。爷爷穿的裤子是老一辈人经常穿的那种,布料薄薄的没有什么弹性,但一穿能穿好几年的裤子。这种裤子因为没有弹性,一直都是配着皮带穿。但是为了病人方便一些,婆婆就改良了这个裤子,在裤腰上缝上了运动裤那种宽松的松紧带。当时我们正聊到了这里,爷爷便撩起了衣服,向我们展示他独特的裤子,像是在炫耀婆婆的“小妙招”,我们大家看到这一幕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爷爷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每当想起这一幕,我都会会心一笑,但是想到平时病人疼通时的煎熬,家属们照顾病人时的辛苦,又觉得甜中带些心酸。这一家人乐观的心态里透着一股子中国老农民式的知足常乐,苦中作乐,坚强得令人心疼。不过,就像老师说的一样,得了这些病不是谁的错,这些都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没有什么人是什么灾病都没有的。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来,脚肿了就换双大的软的鞋,腿肿了就换宽松有弹性的裤子,这夏天来了也可以穿大裤衩,甚至还可以穿裙子,想怎么穿怎么穿,怎么舒服怎么来嘛!
最后,家访也是在一片轻松的氛围里结束的,阿姨热情地送我们出来。返回时又经过小区的那条小道,阿姨说,其实一开始自己是不能接受爷爷得病这件事的,但是爷爷心态特别好,他不会把事情憋在心里,什么都愿意和家人摆谈。而且一直以来有宁养院关心帮助,也让他们慢慢理解,慢慢接受,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现在好好照顾他,让他不那么痛苦才是该做的。我听了这席话抬起头来望着走在前面的老师和阿姨,阳光依旧很灿烂,打在她们身上,和来时一样,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安宁疗护的魅力
我也是在前不久才开始接触安宁疗护的,安宁疗护的病人都是癌症晚期的患者,大多已经无法治愈,宁养院能做的就是给病人提供药物缓解疼痛以及给家属一些护理指导和做一些心理辅导。这些工作和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医生的职责“治病救人”不一样,面对这些已经无能为力地病人我们应该更多的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这次宁养院的志愿家访活动,不仅让我看到了老师的专业能力,让我知道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多的是让我感受到了安宁疗护的神奇魅力,是医生对病人家人般的关切,是病人对医生的感激。对生命的尊重,似一场双向奔赴的感动。
笔者 (左一) 随宁养工作人员家访
文:伍柳霞/编辑:贾艳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