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临终者的角度给予照护——从《生死学十四讲》看宁养服务 (成都宁养院护理本科实习生 李安冉)
发布时间:2021-8-10
在华西第四医院姑息医学科临床实习期间,我刚开始不会去多想死亡与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也尽量避及去过多接触奄奄一息的病人们,病人的死亡不是自己的死亡,既然每天都要经历这些,何必让自己心情沉重。但若这样,姑息、安宁疗护岂不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安宁疗护本是出于对死亡这一过程的认识和尊重,为处于生命终末期的患者提供积极的、整体的关怀照护;引导、帮助患者接受死亡,最大程度的满足临终者的内心需求,使他们能够较为平静、温和的步入临终这一特殊的人生时期,直至死亡。
来宁养院实习,老师提供了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台湾著名学者余德慧所著《生死学十四讲》让我阅读。 这本书在台湾畅销10余年,再版10余次,提出了“生命是一场生与死的修行的理念”,解读了如何面对死亡、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真正活着,跳出心智的遮蔽,去拥抱生命的全部。
学习接受死亡
这本讲述生死的书在前面的篇章没有讲述死亡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作者认为在世之人(文中称为“能在”)是很难或者无法体味到临终患者的内心处境的,但作者凭借自己丰富的安宁陪护经验和心理学知识,试图通过对认知的剖析,来让读者体会人在行将就木前的内心世界。接受死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接受自己不知何日会面对死亡的事实,这种想法令人心生恐惧。我们沉浸在日常和周遭的重重事件之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和自己有关之事,是基于自己的世界观而赋予了其意义的,但却是不完整的。我们有目标、有追求、有希望得到的东西、有想要做到的成绩,这里面的种种都建立在“生活将会继续”的预设基础之上,也就是——“死亡”与我无关,这是一种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当我试着接受、适应“活着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幸运”这种想法时,我生出一种超脱的感觉。生活中曾有的烦恼、苦闷、压力都如同杯子里的风暴,而杯子外面的宇宙竟有如此多我未曾留意之事,生活中孰轻孰重又重新清晰起来,我感到一阵轻盈。这是关于生死的思考给我带来的影响。
笔者 (左二) 聆听宁养院李金祥教授介绍宁养服务
站在临终者的角度给予照护
读完此书我多少明白了一个临终之人的内心世界大致会是怎样的。关于临终之人,我很想用尘埃做比。尘埃是轻盈的,不去想未来之事,不受凡尘俗世所拖累。他们不希望听到过多尚未面临死亡之人对柴米油盐的计算和谈论,不喜欢看到照护之人的匆匆行色,也不需要抗焦虑抗抑郁药来阻碍自己接受死亡的过程,当慢慢接受了死亡临近的事实,所希求之事无非是脱离身份的枷锁,一一诉尽和忘却身前之事,用力珍视生命最后的一段光阴。回想自己经历过的亲人离世,感慨万千,一时不能尽述其详。我也对如何进行安宁疗护照护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想法。作为安宁疗护服务人员,每天都要面对死亡——一个人类难以处理的重大问题,或许只有自己较为充分的了解、体味过死亡的过程,接受过死亡教育,才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坚持下去而不至于让自己情绪失衡,也更能够站在临终者的角度上去给与其所需要的关怀和照护。
不知死,焉知生,生死学不仅仅是去理解将死之人,也是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弄清楚自己活着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无法逃避死亡,但我们可以学着接受死亡。
宁养院本科实习生 (笔者,左二) 与志愿者聆听宁养工作人员介绍宁养院
文:李安冉/编辑:贾艳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