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宁养院 >> 感想·随笔
从生死学的角度观看生死 (成都宁养院护理本科实习生 王思帆)
发布时间:2021-8-19

在宁养院实习,老师建议我选择死亡教育书单上的一本书进行阅读,并结合安宁疗护临床实习情况谈谈对安宁疗护的感想,我选中了《生死学十四讲》。

 

安宁疗护场域里的死亡态度

安宁疗护病房,有人认为那是等死的地方,很少有人认为那是一个修行的地方。作为实习学生,到华西第四医院姑息医学科病房实习的第一天,也是第一次很直观地面对死亡。那是一位罹患癌症的婆婆,具体是什么癌症,我却不太清楚。早上初见婆婆的时候,她一直是点头状呼吸的状态,根据所学医学知识,那一刻我知道她离死亡不远了,想到婆婆,脑海里全是她一呼一吸的印象。下午,跟随老师去给婆婆做临终护理,婆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没有想象中的恐惧与悲伤,竟然有一丝平静与淡漠。看着婆婆家属那被泪水打湿的眼眶,那时候我在想:我是不是很冷血,一点都没有共情力,后来才明白我不过是从观摩者的角度在旁边看着,生死学称之为死亡的个体化过程,倾向于将死亡推断为“他人的死亡”而非“自己的死亡”。如果真的碰上自己的死亡,人才会发生思维上的逆转,才会突然发现“会活的人是你,会死的人是我。”

 

还遇到这样一位患者,他的入院原因竟是自杀,这是我所难以理解的。该患者都在生命的小尾巴处了,为什么还看不开生死,应该要接受死亡,当然这只是我当时遇见他时的观点。对他进行护理操作的时候,他的情绪一直都非常抵触,甚至还斥责起了护士老师。看完《生死学十四讲》后,我想这可能是一种万念俱灰的状态。毕竟癌症和抗癌治疗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在他长期承受痛苦时,很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排斥。

 

笔者(左一)与宁养院工作人员一起家访

 

何时谈论死亡
宁养院出诊服务又是另一番景象。宁养院出诊对我来讲纯属于巧合。因为由于新冠疫情,华西第四医院宁养院已经有一周没有出诊了。贾老师突然说带我们出诊,我与同学都兴奋不已,但看到病人毛阿姨后却让我心里满满的不是滋味。
 
我们根据毛阿姨的女儿提供的毛阿姨的家的定位图,翻山越岭才到了毛阿姨的家。天气炎热,出诊车的空调却坏了
,我们一路汗流浃背地来到毛阿姨的房内,目光所及,家徒四壁,毛阿姨喘着气艰难地坐在床上等着我们出诊人员。由于衣冠不整,毛阿姨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对贾老师说:“您看我也没有穿好衣服。”一边试着做穿衣服状。贾老师回应道:“我们都是女性,您若不介意,我们就不介意。我们没有打搅您的生活吧?”一旁毛阿姨的爱人黄叔叔说:“哪里打扰了呢,你们来看我们,我们感谢来不及呢。”由于毛阿姨体力不支,说了一句疼痛控制不是很好,就趴在床上,无力言语。贾老师就很仔细地问黄叔叔毛阿姨如何服用的镇痛药,并根据医嘱再一次详细向黄叔叔讲述如何服用镇痛药物。这时,贾老师的手机响了,是毛阿姨的女儿打来的。再三叮嘱贾老师不要告诉她母亲,她服用的是吗啡类镇痛药物,贾老师默认了毛阿姨女儿的要求。
 
毛阿姨病情已经很重了,但家人却极力隐瞒毛阿姨的诊断和预后,因为怕毛阿姨失去生存的希望。我这才恍然大悟,贾老师在出诊的路上多次问我们:“如果病人不知道病情,我们如何应对呢?”这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在实际的宁养工作中,告知病人病情和谈论死亡是多艰难的一件事情。 

 

谈及信仰,我认为信仰是一种构筑的文化世界。不同的文化建构不同的世界,基督教徒相信天堂,佛门有极乐净土,道教有天庭。有的患者决定皈依佛门,了却尘世,其实我觉得他只是换了一个文化世界。当有了信仰,并坚信自己的精神归宿,信仰之力终究会在我们的内心爆发。我也会想,如果患者能够坦然接受死亡,那么结局又该如何?《生死学十四讲》中说“死亡伴着心智消融。”期待临终患者对待死亡拥有豁达的死亡观有些勉为其难,不过我们可以让他们慢慢接受死亡,这便是死亡教育的目的。

 

我们的一生都在为死亡做准备,对死亡持有豁达的态度,需要不断在生活中经历、反思和积累。而《生死学十四讲》提供了认知和思考死亡的不同视角。

 

宁养工作人员在听实习学生 (笔者,左二) 进行宁养院介绍教学实践活动

 

文:王思帆/编辑:贾艳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