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与蛹化飞蝶 (成都宁养院护师 贾艳皊)
发布时间:2021-11-11
2011年去台湾参访和学习安宁疗护。谈到灵性照护问题,记忆中最深的是 (当时他是花莲慈济医院的研究生) 石世明老师用毛毛虫变蝴蝶来形容灵性的成长。回到工作岗位,我向很多人分享了这个隐喻,也喜欢在安宁疗护培训班上分享这个隐喻。
蛹化飞蝶的帮助者
分享次数多时,我就在思考我们安宁疗护工作人员在病人心灵从毛毛虫变为蝴蝶的蜕变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是帮助他们从毛毛虫变成蝴蝶。那如何帮助他们从毛毛虫变成蝴蝶?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会发现不是每一个病人的心灵都可以从毛毛虫变为蝴蝶。但从我们安宁疗护服务者的角度,我们常常期望病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接受死亡,实现“道谢、道爱、道歉、道别”的四道人生,完美谢幕。特别在做个案跟进时,我们心里常会很焦急:这个人生命都快要结束了,她为什么还不接受死亡呢?这几个月,她再不跟家人谈谈,再不跟孩子谈谈她想谈论的话,就没有时间了。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服务的挫败感。
于是,在安宁疗护课堂上分享蛹化飞蝶这个隐喻时,我便会补充到:“不是每个病人生命最后阶段都可以从毛毛虫变为蝴蝶的,我们能帮到他哪一步就帮到哪一步,只要我们尽力就可以了。”但我并没有解释底层的原因,总感觉少一点让我们安宁疗护工作人员释怀的深层理由。
个性形成的社会文化脉络
在2021年11月4日的华人安宁疗护培训课上,由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慈怀疗护科主任梁涵宇老师分享的个性形成的社会文化脉络让我有恍然大悟之感。
人生有喜有乐有苦难。我们每个人在从婴儿到老年的整个生命旅程中,会遇到很多高兴的事情和悲伤的事情,这些经验和生命体验,常会成为我们个体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以及我们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和自我概念是由他有生以来的成长经历所建构起来的,很难在他接收安宁疗护与我们相遇的短暂时间内完全脱胎换骨,而完成“道谢、道爱、道歉、道别”的完美谢幕。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路桂军教授在几次讲课中提到的观点:“一个人怎么活着就会怎么死”,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这层意思。即,一个人有生之年塑造的价值观不仅会影响他的生活方式,也会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他对疾病和死亡的应对。所以,不是每一个病人在他接收安宁疗护与我们相遇的短暂时间内,都可以达到“道谢、道爱、道歉、道别”的完美谢幕。
与病人同步
那我们安宁疗护工作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做的是什么呢?就是找一个适合的契机。要真正与病人做朋友。真正与病人做朋友是什么意思?不要去批判他以前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而是用同理心去了解他现在的处境,他所处的生命阶段,他现在所要面对的问题。为什么在他的位置会有这些想法?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反应?这些是受他的年龄,他的教育背景,他的成长方式,以及他的自我价值观所影响的。
不要去批判他,很重要,这就是孙熙屏(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和社会管理系名誉讲师)老师说的同步的概念,慢慢跟着他的内心节奏来。
这样一来,安宁疗护团队人员在帮助病人蛹化飞蝶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清晰了许多。
图片来自作者的幻灯(幻灯上的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