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山西省肿瘤医院宁养院 >> 感想·随笔
关于死亡 (山西省肿瘤医院宁养院医师 乔靖英)
发布时间:2024-4-25

  小时候,没有现在强大的媒体、媒介,能得到信息的来源无外乎课本和几本闲书、杂志。内容大多都是引领人民大步向前,奔向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理想。对于人性、心理、精神、灵性、哲学几乎一无所知。死亡的话题只属于家事范畴,而家里的大人多似乎沉浸在悲痛中,对于孩子们的无知视若无睹,觉得孩子们不知道也罢。更甚者故意不让孩子知晓,譬如逝者是孩子的父母的话,美名其曰是为了保护幼小的孩子不受到丧亲的悲痛。似乎不告知孩子,孩子就算一辈子见不着自己的至亲,也会认为他们依然活着。就算慢慢从懵懂中开始醒悟到自己已孤苦伶仃,丧亲的悲痛已不会打击到孩子。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着实让我无法明白死亡到底是怎么了?以至于在很小的时候就一直恐惧死亡。

 

  对死亡未知的恐惧。认为死亡就是自己以及身边的一切消失殆尽!这种恐惧死亡的心理一直持续至今,但在逐渐缓解。

 

  当我看到有人这样总结到: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生理性死亡;第二次:社会性死亡;第三次:被所有人遗忘。爱是不会走散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被遗忘才是。我似乎领悟到点什么。

 

  亡灵的世界靠记忆存在,就是说在活人的世界里如果没人记得你,在这边的你就会消失,这叫终极死亡。电影《寻梦环游记》给我们展示了生死两隔的世界都是那么地感人。因为爱的怀念家人会供奉亡灵的照片,亡灵就会在亡灵节走过那座桥,与家人团聚。就这样一代一代人因为爱被传递着,一代一代人在另一个世界相聚。在这部电影里死亡没有那么可怕,亲人的怀念会支撑我们再次相见。家人是不会被忘记的,你记得花,花就不会枯萎,你记得我,我就一直在。

 

  记不清那部电影的名字了,但有一个镜头让我一生都不会忘记。一个老奶奶即将离世,她看见去世的父亲来接她,她向父亲伸出了双手,在父亲的手里,老奶奶布满皱纹的、枯干的双手瞬间变成了少女的小手,老奶奶就这样在幸福的云朵中随父亲离开了她的孩子们。在那一刻,我被死亡所感动。死亡不是不见,也许正是相见,相见那个给我们生命和无私大爱的人。

 

  面对这样的死亡,充满温暖、爱,何惧?何憾?何不舍?

 

  对死亡过程痛苦的恐惧。人们常常意识不到死亡是每个人的人生过程中必经的最后终点,总觉得死亡来临的太突然。于是一旦不得不面对死亡问题时,就会恐惧、拒绝、愤怒、逃避、悲伤......各种不良情绪倾巢而出,撕扯着面对死亡的人,包括其亲人们。

 

  众所周知,癌痛对患者的折磨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还涉及心理,灵性层面的,这种折磨一点点摧毁掉患者的身体的同时,还摧毁了他的尊严,甚至整个家庭都被带入进痛苦的漩涡中。

 

  大部分患者及家属都是被迫接受了治疗的失败,但却无法面对剩下的人生,不知该如何规划没有多少的时日。只是长吁短叹的每日煎熬在病痛的折磨里,让恐惧、悲伤、放弃 ...... 占据自己的大脑,消耗为时不多的人生。很少考虑面对所剩无几的时间,我想做点什么,从而让自己在人生的终点减轻一些心灵上的痛苦,减轻一些家人心灵上的痛苦。

 

  以为医学是救死扶伤的天使工作,虽然接受死亡也是在所难免,简单地以为医疗技术会阻止死亡的发生。特殊的医学,宁养服务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能令我们频繁地接触死亡。于是在工作需要的情况下被动地开始面对死亡,观察死亡,思考死亡,理解死亡。

 

  面对死亡,我们只能勇敢坦然面对,但怎么做到?不是嘴上说说我能做到,就能做到。这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心力成长贯穿了我们整个人生。没有这种意识,说明从根本上就无视心力成长的重要性,当死亡来临时就没有面对的勇气和底气。

 

  从得知患癌后,到最后和自己和解,和家人道谢、道歉、道爱、道別,圆满自己的人生。如果不是癌症,何尝去思考这些问题,何尝会去主动解决这些问题。《活出生命的意义》,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将自己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生活写成这部名著,书中有这样几句话非常的精炼且准确地描述了作者如何能在集中营里活着出来,让他活下来的动力是:他的心中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人,内心的伤害会少很多。感谢命运给了我这么沉重的打击。

 

  苦难其实是人生中最伟大的恩赐,是要把我们铸造成怎样的人生,才得以让我们经历如此苦痛。唯有细细品味,琢磨,反省,不要让苦只刺激了味蕾,还流进心田,最后开出独属于自己的花,圆满自己的人生。

 

患者家属到宁养院将锦旗赠予笔者 (右一)

 

文/图:乔靖英  编辑:孙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