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宁养,永无寒霜(山西省肿瘤医院宁养院义工 刘卓晓)
发布时间:2016-1-13
我有很多话要说。
从3月份面试到12月份项目结束,我感觉特别幸运,幸福。这是我加入的第一个正式的团队。在此之前,我不知道团队真正的意义,也不明白癌症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但在宁养服务过程中,跟着宁养院的老师跟着我的团队在一起我慢慢的懂了。
记得我第一次跟着辛老师家访, 从拿出诊包、看病历到学习如何量血压,每一步都学习地很认真。看到患者们或疼痛,或憔悴,或乐观向上。他们即使容颜不再,但没有放弃,让我感慨,百态人生沧桑尽头 是一道痕,一掬笑,一汪泪,尽管悲伤 ,但都要忍住泪水。
记得我第一次接案,第一次写服务计划,第一次跟着学姐学长去家访 ,要提前跟家属商量,要提前熟悉路线,记得每次在进门之前,学长都会让我们整理仪容,调整状态。
我记得李爷爷睿智的言谈,坚韧的神情,灿烂的笑容。记得在李爷爷癌末期,在微信上与李叔叔的互相鼓励。记得李爷爷去世之后,在宁养院,叔叔忍不住的泪水和温暖的拥抱;记得为爷爷精心制作的《旅行笔记》,每一个文字,每一张照片,每一个图画,都是爱。
记得王奶奶阳光的笑容,和老伴执子之手,相濡以沫的爱情,记得奶奶对爷爷的夸奖和依赖;
记得赵阿姨和老公恩爱的举动还有她对耶稣虔诚的信仰。
记得家属的叹息,记得患者的疼痛。我心痛,流泪,我看着他们日渐消瘦,我的心头总会一沉,我要去想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疼痛的身体好受一些,无助的心灵舒缓一些。
记得每一位服务对象的离世,当噩耗传来,我们的叹息,祈祷与期盼。
记得早上6点第一班的902,也忘不了宁养院活动后,一队人跑着去赶的最后一班。
记得从刚开始的迷路,百度地图到后来熟记去每一个患者家的公交路线和各种小巷。
记得第一次填写服务追踪记录表,听到学姐告诉我要从患者与家属的“身体,精神”开始入手时,那迷迷糊糊不明白的心情。
记得学长学姐一遍遍帮我修改的“红色”文档,记得我从刚开始的毫无头绪到日渐熟练。
记得为服务对象制作的修改了一遍又一遍的视频礼物。
记得被家属拒绝后,团队内的相互支持 。
记得学长学姐总是说“卓晓还小,还需要学习”。
记得从刚开始每一次有问题都会找学姐学长帮忙到现在可以“适当地”独当一面。
记得看到宁养之窗有我文章的欣喜。
记得看到自己抓拍的照片被来回使用的快乐。
记得每一次转录的繁琐和完成之后的满足感。
记得大家的多才多艺,写作、美术、手工、舞蹈……
记得团队为了青年志愿者大赛一起集思广益,熬夜奋战;一起拉票;为拍宣传片,雪天上阵。也忘不了跟更加疲惫的晓玲姐通话时,她的一句“有你们真好。”
记得团队第一次活动做的“风雨同行”的游戏,我在那天的感想中这样写到“对于我们未来的服务对象也一样,他们被病魔缠身,无法自拔,他们的家人身心疲惫 而我们宁养团队一定不会放弃他们,我们就像一根纽带,让这个家庭连在一起,让这个社会的爱连在一起”。时隔九个月,我再来看这段话,我想,我们做到了。临终关怀让生命有尊严的谢幕,他们在病痛中挣扎,在激流中探求幸福,在寒夜里追寻光明,我看过他们忧郁的表情,沉默的眼神含着心酸和无奈。但也总见到他们不断的笑容,我仿佛看到他,她,她们,高举着燃烧的心,在苦难中奔跑, 但绝不落泪。我仿佛听到他们在呐喊:“病魔以痛吻我,我仍报以欢歌!”那他们也一定可以听到我们宁养团队的呼喊:“生命尽头不愿将就,我愿用爱为你守候!”
宁养,让我更加明白生命的宝贵和脆弱,让我明白了纾缓治疗的理念和意义。让我的心更加温暖。这个团队,让我更深层次地体会了“团队意识”,有了更强的心理素质和知难而上的勇气。因为我知道,不管我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和委屈,有一个团队,会永远在背后支持我。
想起“2015宁养”,我的心头会流过一股暖流,我想,这就是“爱”。

(为李爷爷按摩胳膊 )

(与患者家属畅谈)

(与爷爷奶奶开心合影)
(编辑:孙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