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山西省肿瘤医院宁养院 >> 感想·随笔
此生难忘的宁养之旅(山西省肿瘤医院宁养院义工 王晓倩)
发布时间:2016-1-14

  仍记得面试宁养志愿者时紧张不已的心情;仍记得2015年宁养活动启动时欣喜若狂的情景;仍记得第一次去宁养院参与小组活动前的期待与欣喜;仍记得第一次随老师家访时的无所适从与沉重的心情……一切都是那么历历在目,此生难以忘记!

 

  第一次走进宁养院的“心灵花园”参加小组活动时,看到将近二十个的患者及家属时,有点陌生,有点害怕。

 

  活动结束后,我积极地参加了跟随辛老师的第一次家访活动,可谓是尝到了人生百味。依稀记得李奶奶在病床上无奈地痛苦呻吟;闫阿姨对我们家访的热情招待;张叔叔静坐在沙发上难受地佝偻着;周叔叔在床后痛苦地耷拉着脑袋、歪斜着身体;杨奶奶反复跟我们讲的基督教的教义;及对王阿姨、程叔叔弥留之际的最后一点问候……第一次面对这些各种各样的晚期癌症患者,心情很沉重,让我真正了解了临终关怀的存在价值与必要性。无论你原来是风光无限的先进工作者,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当癌症降临到自己身上时,都是一样的无助与需要关心!照顾者身上的压力与负担,我们也实实在在地看在了眼里……

 

  真的想为他们做些什么,来减轻他们身上的一点疼痛与压力,但实际操作时却是那样地艰辛……在接下来开展小组活动的时候,我发现参加的人数远没有第一次时那么多与积极,上门做个案家访时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在开展“以爱之名,携手同行”的小组活动中,总会有小组成员以各种名义“迟到早退”,也许是患者家属真的有事,家里走不开,也许是我们的小组活动不够吸引人,也许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个小组能为他们带来什么?但就像老师说的那样:由于我们面对的是特殊的小组成员(癌症末期的患者及家属),所以小组的封闭性,规范性就会被弱化掉很多。尽自己的一己之力,哪怕能给他们灰暗的日子里带来一抹短暂却愉快的彩虹,那就足够了。做个案家访给我的触动更深刻而持久。我所主导的个案案主,在刚开始的几次家访中,对我们的热情程度超乎了我的想象,当接到这个个案,面对闫阿姨时,我比其他的义工同学多了几分窃喜,心想:阿姨对我们如此友爱与热情,介入应该困难不大。哪可知道,在进行了四次家访活动后,阿姨竟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我们的再次家访活动。这个打击对我如晴天霹雳,就像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之后又狠狠地推开了我们。我反思:这样的结果,也许是我们在前几次的家访中,对我们上门服务的目的、内容对服务对象诠释地不够透彻,他们只是把我们当做客人一样在招待,当随着闫阿姨的病情不断地加重,便不喜欢其他人看到自己痛苦憔悴的一面,拒绝他人来访。我们的服务出于善意的关怀,我们想帮助他们缓解一点精神及心灵的疼痛,但人心强烈的自尊感也许会出于本能地拒绝、抵抗。作为社工志愿者,并不是你的每一次付出都遵循价值对等的原则,案主的自主、自决权更决定了你的服务效果会达到怎样的一个层次。

 

  九月份刚开学不久,我们就接二连三地接到案主接连去世的消息……惊诧、不能接受、悲痛,这些负向的情绪笼罩着我们团队整整一个多星期。我们懊悔,为什么在开学伊始不直接再去看看濒危的张大爷,王叔叔?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活生生的人说没就没了?我们可以说与这些人萍水相逢,相处的短短几次,我们都如此难过,更何况他们的家人呢?哀伤辅导的必要性在此时表现的是如此重要,不仅家属需要,我们义工也需要。

 

  接触最多的就属张大爷了,作为一位一辈子仕途不得志的机关人员,他关心百姓的疾苦安危,痛恨某些官员的无能与不作为……一辈子的不得志,对家人关心不够深切地懊悔,他较为负向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年轻时学点真本事,关爱家人,不要盲目崇拜所谓的任何信仰,踏踏实实,开开心心地活着就够了。此时此刻,大爷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脑海里,真的想问一句:大爷,你在天国生活的可好?

(简单的捶背,愉快地聊着过往的点点滴滴)

 

(揉揉腿,安静地陪大爷看会儿电视节目 )

 

(社区活动中向居民讲述科学防癌小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