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聊城市人民医院宁养院 >> 感想·随笔
谈谈生死(聊城大学九歌文学社 蒋媛媛)
发布时间:2016-3-2

  因为参与宁养话剧创作小组,聊城市人民医院宁养院特意安排我们去癌症病人家中探访,进行临终关怀。此次活动是我参与过的最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我们社长说他从此次实践中看到了人生百态。美的、丑的、冷的、暖的,所有情景和画面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张色彩斑斓的浮世绘。

 

  我们分成上午下午两批人员进行了探访。上午去的人说,有的家庭因为无力承担病人的救治费用几乎对病人完全放弃,有的家庭因为长时间的劳心耗力几乎对病人丧失耐心,这种迥异于平日所见的冰冷现实带给了他们强烈的震撼。

 

  而我比较幸运,下午时前去探望的三家病人都处于一个较好的家庭环境中。不知晓自己病情的老奶奶脸上还挂着幸福的笑,在家人的关心下生活得与健康人无异;被病痛折磨得不停诉苦的大爷嘴里说着“生不如死”,脑子看起来也不太记事,却时刻都处于家人的关照下,什么时候用药、用几次药,家人记得一清二楚;清楚自己病情的另一位大爷平静地面对一切,即使只能待在床上,也在好好治病好好生活。

 

  三个家庭看起来和只有普通病人的家庭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不是提前知道,谁会相信那个幸福的老奶奶、那个迷糊的老大爷,还有那个平静的大爷竟然是已经被癌症打上死亡标签的人呢?

 

  生和死之间的界限大概本来就是不明显的。罹患重病的人最后可能得以幸存,看起来只得了小病的人却可能命丧黄泉。

 

  就像拥有危险职业的人也许能够一生平安,拥有普通职业的人却可能遭遇意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想到了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我的高中英语老师苗老师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又高又帅,有学识有经历,周围所有同学都对他崇敬不已。但突然有一天,他没有来给我们上课,随之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苗老师出车祸死了。那几天的心情前所未有地沉重,和大家一同回忆着他的好,到了最后泪水潸然而下。那是我记忆里难得的为一个人的死亡而哭泣。

 

  常常在电视或者新闻里看到某某人死去的消息,大概因为距自己太遥远,没有什么真实感,也就谈不上多难过。而苗老师却是实实在在的身边人,甚至可以说是我高中生活的一部分。

 

  那件事比任何教育性的说辞都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一个道理: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也许就会永远地从你的生活中消失。

 

  我与死亡的另一次接触发生在姥爷身上。

 

  彼时我还是个小学生,连他所得病的名字都未曾记住,只知道他的病大概无异于不治之症。姥姥当时对他隐瞒了病情,但由于他自己就是个医生,所以看到了医院给他用的药,再有心向护士问上几句,也就对自己的病情有了大概的认知。

 

  姥爷临终的前几天,平静却又突兀地向姥姥说起了家中的财务状况,在他“某某还欠我们多少钱,你要记得让他们还”的话语里,姥姥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

 

  我并没有亲历姥爷的死,但是从姥姥悲怆的叙述中,我还是深刻感受到了死亡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痛苦。

 

  那时我还小,没有因为姥爷的死流下真心的泪水。然而长大后看着姥姥独自一人辛劳生活的景象,猛地回忆起姥爷健在时截然不同的光景,不禁觉得,死亡带走的不止是一个人的生命,还有他所有亲近之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死亡本不足惧,将死之人惧怕死亡,可能是因为担心再也无法照料身边的亲人;未死之人惧怕死亡,可能是因为不愿意与将死之人分别吧。

 

  想来宁养院中的病人也有不少类似于姥爷这样的,但愿上天好好对待他们,让他们在世间生活得更久一点,给他们的亲人减少一分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