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双眼睛,那个橘子和那个病床
(聊城大学文学院2016级 宋雅琪)
发布时间:
2018-2-14
我从未走过聊城的那么多路,见过聊城的那么多村庄。那日一次跟诊,似乎是一场修行。
去的路上我一直踌躇着,犹豫着,心中想了很多,我怕会不会给患者带来不好的影响,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心情,我也怕很多很多,直到我真正见到他们……
我走进那户人家,那个矮矮的平房,屋里很暗,只有电热扇发出幽黄的光,后来灯开了,也照不亮屋子。我跟在一行人后边不敢说话,听女主人和姚荣姐交谈病人病情,而我一直注视着那双眼睛。这家里病倒的是男主人,一年多的住院,化疗,头发都掉光了,没有力气起床,没力气吃饭,控制不住的发脾气。躺在床上只露出头,最惹人注意的是那双眼睛,那目不转睛盯着医生的眼神,闪着无助求生的光,仿佛医生就是他的天使。那哪是一个中年男人的眼睛,分明像是一个无辜的孩子的眼睛,眼神里透出的是无助,弱小。听着女主人诉说他们一年多的煎熬日子,我不禁心里有些难受,不敢继续看那双眼睛。
之后是第二家,那是一位奶奶,她很开朗,好客。我们一行四人,将屋子塞满了。奶奶一直说,这她的小破屋……忙活着给我们找板凳,往我们手里塞橘子。我说:“谢谢奶奶,我们都大了,都是大孩子了,不吃了。”奶奶笑着说:“再大,在我眼里还不就都是个孩子”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家中的老人将好吃的留给孙子孙女的场景。“嗯。”我接过了那个橘子,皱皱巴巴的皮,凉凉的,看起来很好吃,但我没舍得吃。后来路上我晕车了,闻了闻橘子皮的味道好了很多。
最后一家,也是最虚弱的一位老人。家里条件比上两家好些。老人家很虚弱,需要吸氧,躺在和医院里一样的病床上,偌大的病床和她瘦小的身躯对比很明显。她说话的声音很低,能看出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家中的儿子送我们出门时,一直询问姚荣姐那个没有记清名字的药,问清了好赶紧给母亲买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心当如此。
一路上我一直无言。我未曾想到会有机会去跟诊,也未曾会真正贴近到那些患者。以前只是看到宣传单,宣传片,在讲座里听到或者看到的故事,便使我泪流满面。不过回来后,我才觉得,我的泪水没有意义,我不是局中人,我们未曾经历,留再多的泪,不过只是同情或者是泛滥的爱心。而更多的,真正的宁养,是一颗尊重的心,一句贴心的话,或者就像是高主任说的,不必说话,不必做什么,只要你站在那里,就是对患者最大的鼓励。宁养,不光是对患者的爱,也是对患者家人的教育,而助人如同助己,渡人如同渡己,这也正是对于我的心中对于死亡思考的拷问,使我不只在一念之间想到死亡而立刻回避,而是给予我珍贵的机会来审问自己,更加坦然,释然的面对一切。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我感谢李嘉诚基金会能发起如此有关怀性,有爱心的组织和活动。我敬仰和佩服所有宁养院的医护人员,他们是具有这份英雄主义的群体,是新时代中的英雄。我更为那些与病魔作斗争的患者加油,你们是最坚强的人。
我曾思考我该如何生存,又该如何死去,一切都没有答案,但我想我已明白如何对待死亡,如何珍惜生命。我们都渴望“哭着来,笑着走”,如果这些终将逝去的生命需要一个安心的港湾,我愿尽我微不足道的力量在此守候。
(左一) 义工作者随着宁养院社工探访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