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宁养院 >> 感想·随笔
伴夕阳,暖桑榆(上海宁养院义工 殷丹 毛靖燕等)
发布时间:2016-9-29

  去年,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一年365天又飞逝而去了,意味着桌上的日历翻完又该换新了…… 

  但对盛先生而言,这是他生命中弥足珍贵的最后岁月;对盛先生的爱人朱女士而言,这注定是她人生中艰难的转折时光。而对我们来说,也是成为宁养院“安宁陪护”志愿者的第一次挑战。
  盛先生罹患多发性骨髓瘤,年逾古稀的他,背部弯曲、行动缓慢、拐杖助行,然而强烈对比的是他的豁朗心态和乐观积极。我们六个志愿者从2015年1月24日在上海新华医院宁养院的工作人员带领下,开始轮流为盛先生提供安宁陪护服务。盛先生大学毕业,喜爱医学,乐于交流。我们与他最初的互动,是从书籍杂志的赠送和沟通交流切入。和盛先生不一样,他爱人朱女士显得沉默腼腆。每次我们和盛先生愉快聊天时,她都只是静静地在一旁倾听着、守护着。长期的操持家务,朱女士的双手生了严重的冻疮。盛先生看在眼里,很是心疼,自己虽身患重病,却也心心念念着老伴的身体。

 


  2月14日,情人节,我们带着玫瑰花登门,盛先生开心的把玫瑰献给了老伴,朱女士像孩子般娇羞地收下了。正逢春节前夕,我们还带去了年货和春联。鲜艳的春联贴上门后,喜庆之气满屋四溢,盛先生和朱女士都乐呵呵的非常高兴。新春佳节的到来,总归令人心生快乐、酝酿希望,盛先生和家人也不例外。春节过后,我们再次探访他时,相较之前,精神头儿弱了些,声音小了些,卧床的时间更多了。见到我们,盛先生依然是开心和感动。长期与癌症抗争,磨砺的不仅仅是心,还有整个家的经济。拮据和困难是必然的,我们带去的油、米、水果、冻疮膏等,其实只是聊表心意,略微接济一下生活,可即便这样,盛先生还是经常热情地邀请我们吃饭。

  再之后,盛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我们探访前都需要与家属确认好他的身体状况后再行动,以确保不影响患者休息,不给盛先生和家属带来压力。有时盛先生虚弱得在床上无法动弹,但他依然健谈、乐观,每次见到我们也都很愉快,而且越来越亲切,越来越信任,有些私密的事情也愿意与我们分享。此时我们才知道盛先生家里还有不一般的困难,除了女儿,还有一个需要照顾的儿子。女婿一家对盛家非常照顾和帮忙,为了能让盛先生安心养病,儿子便住在亲家房子里。这段时间,朱女士更多地在亲家处照顾儿子,而盛先生的生活起居重任便落在了女儿和女婿的身上。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女婿,在盛先生生病期间既当勤杂兵又当车夫,尽心尽力、鞍前马后,着实让我们感动不已。
  转眼到了年中,随着盛先生病情的加重,需要家人照顾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我们每次的陪护也越发的弥足珍贵,带去些许慰藉,也力所能及的暂时替代一下家属,进行简单的照顾。我们也是平凡的常人,看着日趋虚弱的盛先生,听到他说自己时日无多时,无比心酸 …… 

 


 

  生活并不是梦幻小说,尤其对被病痛折磨的人来说,现实,就是无比的惨痛。病情加重、疼痛剧烈、身形消瘦、体力不支、情绪低迷、着急烦躁等等负面的状况不断困扰着盛先生。我们心疼不已,同时也调整了陪护策略:减少陪护人数,增加探访次数。尽量帮着做些简单的护理工作,以保证我们在场的时候,能让盛先生的情绪稍许平复。9月6日,盛先生走了... 这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盛先生走后的一周,我们约了朱女士上门探视,我们的陪护服务并没有结束,家属的情绪需要我们视情况提供哀伤辅导。朱女士的情绪还算平稳,但精神比较疲惫,对话时反应迟缓。原来朱女士一周都没睡好,天天失眠,除了帮女儿遛狗会下楼走走,其他时间都宅在家里。她住在五楼,上下楼梯觉得很吃力,所以朱女士想回乡下老宅去住,但又担心离女儿太远,没人照应。我们和朱女士交谈,不时给她肢体上的安抚,讨论她身体状况可以有哪些保健方式,劝解开导,并自荐了家里阳台种菜的经验(朱女士之前一直务农,对种地比较有感情和经验)。临走时,朱女士紧紧握住我们的手,一一告别,车开动了,朱女士还从阳台上伸出头来使劲向我们挥着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