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宁养院 >> 感想·随笔
帮助别人,自己收获更多 (上海宁养院义工 王秀斌)
发布时间:2021-12-1

  “也许是参加公益的时间长了,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一点点正能量,现在愈发会感受到周围朋友对自己的友善和信任,这种来自身边人的肯定,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收获。很多人对做公益有顾虑,有人担心自己腾不出时间,无法坚持。现在大家都忙,但公益的项目有很多,有一部分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合理安排好时间,并不会成为负担。而短暂的付出,却能获得很多,相信每个从事公益的人,都有这样体会”,这是我的心声。

 

与安宁的缘分

  因为爱好跑步,我参加了关爱视障者的陪跑活动;也是因为爱好跑步,2016年偶然得知了上海春华秋实公益基金会 (原名“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 的安宁陪护项目*。先被义工们的精神和风采所吸引,进而被服务内容吸引——能够对这些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帮助,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啊,我没有一丝犹豫就加入了这个集体。

 

  当时这个项目刚成立不久,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交流,内容又比较特殊(陪护晚期的癌症患者),但我的职业,常常需要与老年人沟通。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也逐渐锻炼了我的耐心,帮助我培养了坚持、忍耐的性格。虽然对项目所涉及的病患群体,我之前几乎没有接触得过,但是边学边做,一点一点积累经验,我相信自己应该能做好。

 

  就这样,我进入了安宁陪护项目。

 

笔者在探访患者的家中

 

不是“什么都做不了”

  刚参加活动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很多。但一段时间下来,感觉很迷茫,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因为“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遇到的患者,有的孩子非常孝顺,在经济上都给与支持,物质上的要求都能满足,平常也会尽量去陪伴。可是眼看着他们的生命之火却在一点点熄灭,我们能做什么呢?好像就是每次去陪着说说话,找一些他感兴趣的话题聊一聊。督导老师鼓励我们——“陪他们聊聊天,并持之以恒地做下来,就是你们的一份付出,是有意义的。有人陪陪,他们心里会觉得安慰。”

 

  一位八十来岁的患者,由于身体原因,严格控制每天的食量,肯吃的食物品种又非常有限。探访了一年,感觉他的态度变得有些爱理不理。”是不是不愿意见我们呀?“,猜测着我们可能已经打扰到他,于是大家决定先暂停活动,观察一段时间。当我们委婉地跟患者表达出这层意思,他却出乎意料地露出失落的神色,那一刻,我们才有点明白,“原来我们一直去看他,他是有感觉的 ”。后来,虽然有了新的患者,我们每个季度去看望他一次,能感觉到他很开心。

 

  所以,并不是“什么都做不了”。聊天,对于病患而言,也是一种无形的帮助。

 

做公益是一种福气

  一位患者(陈先生)长期卧床,由妻子(苏女士)照料。苏女士无微不至的照顾,几次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救回来。陈先生一直记得妻子总对他说:“我什么都不要你做,只要我回到家里,看到你在,那就够了。”谈起这些,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与我们熟稔之后,他吐露出一个心愿——乘着感恩节,给太太过一个生日。

 

  生日那天,我们用灯带和气球精心布置了房间,与陈先生的家人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吹蜡烛、一起吃蛋糕,为他们拍摄了全家福。拉着妻子的双手,陈先生深情地说到:“谢谢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没有你这么多年拖着我,我恐怕早就走了。”苏女士红了眼圈,也开心地笑了。

 

  看着装饰得喜气洋洋的房间,陈先生说:“这是最美的房间,比五星级酒店还美,这蛋糕,也是我一生中吃过最甜蜜的蛋糕。”

 

  我们无力帮助患者对抗病魔,更无法代替患者承受病痛,也深知自己所能给予的陪伴非常有限。如果非要说自己做公益的过程中奉献了什么,那就是传递一份关爱,尽自己的能力温暖别人。这其实是我们的福气,是一件幸福的事。

 

笔者 (左一) 与宁养院社工一起布置房间给陈先生过生日

 

感恩小伙伴们

  感恩组里的每位义工,大家在这样一个小家庭里默契地各自做着平常的事情。我们习惯了有条不紊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的负责协调、有的负责联系、有的负责陪伴患者、有的去跟他的家人聊天 ……

 

  每次活动,我们常常一早出发,在晌午时分赶回市区。我们会带些小零食,互相分享。感恩能遇到这样的一群小伙伴,把温暖传递给了患者,也传递给了彼此。

 

备注: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宁养院与上海春华秋实公益基金会 (原名“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 于2014年底合作成立春华秋实公益项目“安宁陪护”志愿者服务团队,为宁养院的临终患者提供爱心陪伴与灵性关怀,同时通过给予家属哀伤辅导与心灵慰藉,帮助其走出失去亲人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