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月径,与宁期 (湛江宁养院义工 卓欣)
发布时间:2024-11-14
今年宁养义工培训大会过后,宁养服务队安排老义工自行安排时间观看电影《来福大酒店》——一个围绕失足青年李清让与充满温情的来福大酒店展开的暖心故事。来福大酒店是所有留宿老人温暖的家,也最终成为了失足青年李清让的家。李清让照顾着生病的老人们,老人们也用对来福大酒店的认同,温暖着李清让的心。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往来不禁让我想起宁养工作者和抗癌勇士们,“小宁们”(宁养义工) 守护月亮的同时,也被月光照拂。
每个老人都有一部用时间写就的生命故事。而到了晚年是什么感受?或许正如影片中的傅爷所说:“人这一辈子,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等死。”沉重的感觉还没过去,观众又对上了傅爷闪着泪光的眼睛:“来福是家,我在自个儿家里,陪着它到最后一天,这不算等死。”从儿时蹒跚在母亲身后,到晚年总是渴望儿孙陪伴,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归宿,一个承载着爱、代表着陪伴的家。影片开头便以主角李清让的无家可归为起点,引出了收留病患和家属的来福大酒店的故事。留在这里工作的李清让在为老人们提供帮助的过程中获得了认可,渐渐真正爱上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最终完成了由浑浑噩噩到勇敢重生的蜕变。作为宁养义工服务队的一员,我也和李清让有着相通的感受。对患者们进行电话慰问的一年,我听过患者和家属们的许多故事。有的家属面对义工们的关怀难忍悲痛,在电话里崩溃大哭;有的患者能用极大的勇气面对现实,并感激小宁们为他们做的一切;有的家属和患者因为这场病生出嫌隙,也有患者在生病后才意识到家人对自己深切的爱。这些故事各有各的悲欢,一通短短的关怀电话,却让我好像也能走进他人的人生,领悟到故事背后的痛苦、爱和温柔。
影片叙事不算紧凑,情节也较为平淡,但它贵在让一个群体“破圈”,走进人们的视野之中,能极大引发老年病患群体、家属以及相关行业从业的情感共鸣。作为宁养义工服务队一名和许多病患打过交道的义工,我在观影过程中和主角李清让产生了一些情感共鸣。比如,毛会计的母亲在病重时给儿子留下的心愿就只是“回家”,再比如傅爷看了一半关于家的录像带便满足地永远闭上了眼睛……渴望爱和陪伴好像是人生一道永远无解的题:小时候总疑心自己得到的爱不够多、父母怎么陪伴也不够;长大了才愧疚地发现,原来无论怎么做都会觉得对家人有所亏欠、自己的付出好像也帮不上多少忙。爱多多少少会伴随着“绑架感”,总觉得对方给了我多少爱,就代表着我要还给对方多少债。而《来福大酒店》告诉我,“爱”不是一场交易,它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旅伴,是我们在“家”这个客体上身上真正渴求的东西。而“爱”和“绑架感”也并不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当爱和责任绑定时,人才会感觉被“绑架”;传递爱虽然不能算是一种责任,但它应该被视作一种善行,当人们做出善行时,爱也随之被传递。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一关系,不让“爱”被“绑架感”污名化,助力爱在社会中的传递。
有人说得了绝症就像是走夜路,看不见别人也看不见自己。可我只觉得勇敢地走完这一程的勇士们已经成为了后来者的月亮,将漫漫前路温柔照拂。看完《来福大酒店》,我还是说不清死亡是一种平等还是残酷,只是每次电话慰问时都期待着听到电话那头传来和之前无异的声音,老人家能平静地说一句:一切都好。

笔者在进行电话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