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深圳市人民医院宁养院 >> 感想·随笔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全人照护医学教育电子报》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10-24

  第8期的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全人照护医学教育电子报》分别刊登了有关医学临终关怀护理的思索与感悟、实证医学的考察过程、资深医师的手术室执刀心理历程以及医护人员面对医院不同人与环境的人际方法论,更有身边真实的关于不幸运的家庭中追求幸福的往事,通篇一一阅读后,感触良多。从事医疗职业尤其是医护这一细分领域以来,越发的深刻感触,医者不仅是一个医者,一个具备专业医疗护理知识的职人,更应是一个洞察人情,深谙世道的观察者。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那篇感人的《只想最后一次,再好好抱抱你》中,病情缠绵无常的单亲妈妈在常人看来也许会是一个家庭沉重的负担,毕竟文中所描述的这个家庭,也时常能看出经济上的窘迫。若非家人无时不刻给予的关爱与照顾,恐又会成为一个不幸的家庭;而文中那位单亲母亲的去世,时常让她的儿子因未能及时给予充分的关怀和照顾而感到遗憾,这令我联想到同是本期学报中有所涉及的内容——临终关怀。

 

  所谓临终关怀(hospice care)并不是以治愈为目的的医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过程。

 

  临终关怀是一个舶来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临终护理,就是希望维持病人在生理上的舒适以及心理上的宁静祥和,平稳的迎接离开;著名诗人泰戈尔有一经典诗句“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句诗的后半句用来形容临终关怀,应是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

 

  而作为一个医护人员,深知病人在面临临终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微妙的时间段。一方面,对于病人本身而言,临终时面临一个希望安详离开或者尽全力活下去的念头,但另一方面针对病人家属而言,对病人临终前选择的道路却十分复杂微妙;这其中混杂了对孝道的理解,家庭伦理的评判,对病人的某些利益考量,乃至传统文化的影响,社会人际关系都会影响到病人家属的决策。其实,个人而言十分认同本期学报的总编辑的话《死亡是生命的延续,并不意味着失败》中的一段话:“我们无权去评价任何一个生命所代表的价值,相对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倾听生命在困境中的需要,圆满地让每一场试炼背后的意义升华,使每一个片刻都值回票价。

 

  然而,生活并非如此的平和冷静,往往纠缠着太多的是非不清。这也就是为什么临终护理在国内一直处于一个不温不火甚至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在整个医疗资源尚且紧张而分配不均的情况下,大众对医生的了解,尚好的则有可能是类似本期文章《简单的悸动——施与受一线牵》中那位极度忙碌的医师一样,时时刻刻活在紧张,顾不及暇。尚且恶劣一点的就认为医院医生唯利是图,不识抬举,往往医闹横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观念也十分不利于临终关怀的推广,强调“善始善终”的国人,更多情况下可能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或者去体谅患者的感受,往往将“善始善终”的理解最终演变成了自身目的的一种行动,不是病人自身需求和真实想法的体察,更像是病患家属出于利益考量和自我想象病患需求的一种行动。

 

  对于许多病患而言,接近生命终点时的许多抢救措施,无论是药物控制抑或是各种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都会有痛苦;许多病患往往是在感觉十分清晰敏感的情况下,囿于自身表达的困难,不得不接受这种“折磨”。而临终关怀提倡了也是“不进行抢救”。这与许多国人的观念是严重不符的,严重甚至会出现病人家属都被冠以“不孝”的沉重道德负担。这是一个相当之鲜明的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临终关怀势必会慢慢深入人心,但医学往往需要实证,更需要在道德和社会人伦间取得平衡。临终关怀,所需要的不仅是来自于国家政策,社会医疗资源的倾斜,医护人员业务技能提高,更需要对病患自身真实需求的探索了解和对病患家属的耐心沟通交流。

 

  由于临终护理追求的不是猛烈,可能给病患造成痛苦,无意义的治疗,而是以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服务来控制病人的症状,因此前期的沟通和交流则至关重要。在本期的文章《当我们“哄、烘、疯”在一起的时候》,重点高光标亮的那句话尤其有深意:“医院是个熔炉,形形色色,病人、家属、医疗人员与相关后勤部队互相拉扯影响。”一句“医院是个熔炉”就高度概况出医护人员与病患和病患家属“三角关系”中的处境,如何先向病患表达他们拥有这个选择,又不会被病患或者家属斥责为“毫无良心”、“只知道赚钱”。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也许只有家庭的亲情之爱到了一定的境界,才会对病患的需求有深刻的洞察,哪怕这个需求看起来有点令自己和旁人难以接受。

 

  最后一篇文章《深藏在心中的临终挂虑》中,以温情精炼的语言道出了沟通对于临终护理的重要作用。“建立安慰、鼓励、互信的许可是一定要先做的,之后才能从病人的内心深处,寻找最关切的人事,才是协助病人放下临终的挂虑,走向人生的终点,一步一脚印,在人生的重点线之前,化为一点一滴的祝福。”这段温情的叙述,真切的能让人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临终关怀对病患的生命中尊严的体察和临终生活质量的提高的意义之所在。

 

  事实上,许多医疗上的问题与纠纷往往就是观念的交锋与沟通的程度,也许一位家属一开始并不能接受“不以延续生命”为目的的临终关怀,但若他是个尚且能好好说话,道理分明的人,势必最后是有一定机会解释这个问题的。

 

      而在实际的医疗环境和经历中,临终护理的最终发展应该是要独立成为一个产业化的局面或者依附在诸如养老院这样的产业之上,才能实现持续壮大和可持续发展的情形。黄于芳医师的《实证医学的轨迹》以大量的数理分析,佐证了一个医学问题的情况和境遇。尽管医疗是一个交叉学科,但科学的本质必定是数据信息的收集与论证,因此在临终关怀的推广,技能提升和发展上依然离不开这种坚实的求证精神,只有有足够的论证和真实的需求,临终关怀才能真正的作为大众医疗体系中的标配。

 

      生命的价值与质量并不在于长短,一味的要求延长生命的时间尺度往往在生理、心理、经济上都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尊重、理解、共同面对、分析个体的真实选择,而不盲目受其他因素左右,是一个个人的修养,也是一个家庭的幸福,随着思想的逐步多元化和解放,越来越多曾经噤若寒蝉或避之不及的命题开始被人人一一摆在平和正常的位置上看待,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也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了解临终关怀这一事物,进而使得我们的大环境中,在临终这个特殊的时间段上,有一个不一样的选择。最后,实现泰戈尔的那句唯美的诗句: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深圳宁养院  詹凤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