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第二道彩虹 ——宁养院的医学人文关怀 (深圳宁养院义工 廖婧延)
发布时间:2019-3-4
“陈大哥,最近感觉怎么样?”深圳市人民医院宁养院徐医师对这位肾癌晚期患者亲切地问到。
“还是很疼,半夜都睡不着,全身也没力气。”患者低着头,缓缓的喘气,用微弱的声音说。
“这次过来,主要是想看看你的状况,医院的同事们都很挂念你的病情,过来看看有什么能帮你的。”
这个对话所发生的场景不是医院、不是病房,而是患者的家里。患者陈某原本侧卧在床上,看到了医护人员的到来,坚持要坐起来和我们聊一会儿。在妹妹的帮助下,他弓着背勉强地坐了起来,苍白的脸色,瘦骨嶙峋的四肢,粗糙却又纤弱的右手轻轻支撑着半边身体。光是从躺着变为坐着,就已经耗费掉他很多的精力,对于这个经历了脊柱减压术、左肾切除术、介入治疗等多次手术的男人而言,举起一只手刷牙,都是非常艰难的。
以前我对宁养院的理解就只停留在字面上,就是让患者安宁地度过生命的末期,但此次跟随徐医师一行到患者家里走访探望,让我对宁养院有了更深的认识。
徐医师轻轻地握住了患者冰冷的手,因为长期卧床不运动,患者的四肢冰冷,腿部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对于晚期的癌症患者而言,能每天睡个安稳觉都是奢望,因为癌细胞扩散,以及治疗、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头晕、乏力、呕吐、疼痛是常有的事。徐医师一边为患者做着简单的体格检查,一边询问患者的疼痛状况,查体后,徐医师在表格上给患者做了疼痛评级。
“陈大哥,我现在给您调整一下止痛药,这个药半个小时起效,能维持4~5个小时,你可以晚上睡觉前吃4粒,试试看会不会好受一点。”
“是啊,这个病疼起来真的太难受了,晚上眯个20分钟就又痛醒了,有时候真的连死的心都有了。我现在都这样了,还麻烦你们到家里来跑这么多次。”患者脸上痛苦的表情里掺杂了一丝歉意。
“别这么说,我们医生不就是救死扶伤嘛,有病人需要,多远的路我们都值得跑一趟。”
生病总是让人苦恼。陈大哥才48岁,正值壮年,年轻时候的他在深圳龙岗开了大排档做餐饮,凭借双手在深圳赚了第一桶金,而后在深圳立足。曾经的他也觉得只要肯拼搏,能吃苦,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更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偏偏命运就对他开了个玩笑,2015年底他因为腰痛、双下肢无力去医院就诊,查出了肾癌,而且是晚期。由于病情发展迅速,他浮肿的双下肢很快就发展到瘫痪的程度。对于曾经风风火火的他而言,这些事情都超出了他能力的控制范围,无奈、懊恼、无助,广州的一家医院直接给他判了“死刑”:最多活不过两个月了。
求医无望的他回到了深圳,病痛的折磨让他从一个原本150多斤的正常体格,一下子掉到90多斤。他来到我们医院,做了脊柱减压术和肾脏切除术,症状缓解,体重也有了回升。术后,医生建议他到宁养院接受服务。
“痛的时候想哭吗?其实不必那么坚强的,痛了难过了,就哭出来吧,哭出来就舒服了。”
陈大哥情不自禁地叹了气,良久,眼眶湿了。
在这个总是倡导医学人文、医疗关怀的新时代里,我觉得宁养院就是人文关怀的最佳实践地方之一。在过去印象里,医务人员总是安慰患者,你要坚强、要乐观,要勇敢的战胜病魔,满满的都是正能量。但徐医师这么一句话却让我陷入了良久的思索,对于癌症晚期的患者而言,战胜病魔已经是不现实的了,如何更体面、更舒服、更有尊严的度过生命余下不多的日子,是值得医患双方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也曾经历病痛,喜怒哀乐都是生命里常有的色彩,悲伤难过了,情绪宣泄地哭泣其实更利于心理疏导,克制并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淡漠表情的背后,或许是一颗千疮百孔破碎的心。
“对了,妹妹在家如果感冒呢就要给他带上口罩,他的免疫力低,容易发生感染,另外白天可以扶着他稍微走动一下,想吃的都可以吃,不需要忌口,知道吗?”徐医师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关心陈大哥,而妹妹在旁听得仔细,还不时地追问。
“谢谢您啊,徐医师。”陈大哥淡漠已久的脸上终于洋溢出了一丝微笑。
大部分肿瘤晚期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渐渐对生命失去了信心和热爱,奄奄一息等待生命的句号。但是因为医学人文关怀的介入,患者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重拾对生命的憧憬与热爱,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微笑着拥抱生活。在宁养院里,照护一词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在医院还是在患者的家中,宁养院的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关爱丝毫未减,我想这就是医学人文最掷地有声的体现。
风雨后才能现彩虹,在医学人文的关怀下,重拾希望,树立信心,最后乐观、自信、有爱地走完生命的最后旅程,看到了生命里的第二道彩虹,实属不易,我们与患者经历着同样的惊喜和兴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了无数的人文书籍,听了无数的人文讲座,却不如这么一次与患者面对面地对话与关怀来得让我印象深刻。
徐肇明医师探访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