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社会反馈

陕西省人民医院宁养院 >> 媒体报道
【华商报】我省临终关怀治愈疗法为何难以规模化?
发布时间:2018-1-10

综合新闻 华商网-华商报 2017-11-20 06:34:39

  [摘要]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患者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设有临终关怀科的医疗机构共有2103家,提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老年(关怀)医院7791家、护理院289家。

 

 

  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患者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华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自从2007年陕西省人民医院设立临终关怀机构——宁养院之后,曾有部分医院、家政机构尝试这一领域,然而却大部分因种种原因中途放弃或未能到达良性发展。

  2017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从床位、科室、人员设置方面提出相关要求,推动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

  《标准》明确,安宁疗护中心临床科室至少设内科、疼痛科、临终关怀科,医技和相关职能科室至少设药剂科、医疗质量管理、护理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设有临终关怀科的医疗机构共有2103家,提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老年(关怀)医院7791家、护理院289家。

 

陕西仅有几家机构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据网络调查数据显示,与北上广地方相比,陕西的临终关怀机构较少,且发展因各种因素受到掣肘。目前陕西仅有省人民医院宁养院,唐城医院的关怀护理中心,西安国医肿瘤医院生命关怀中心,陕西九九老年服务有限公司等几家机构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日前,记者分别走访了这些机构,其发展不尽如人意。在与西安国医肿瘤医院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时,对方表示医院虽有心将临终关怀业务好好做下去,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就目前来看,走上正轨仍尚需时日。

  陕西省人民医院宁养院成立于2007年,是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计划项目在陕西设立的唯一一家为晚期贫困癌症病人免费提供阵痛治疗、心理舒缓治疗以及护理指导等项目的临终关怀机构,截至目前已服务患者达5000余人次。宁养院并不在医院设置病床,而是以家居服务为主,宁养院医护人员定期进行家访或电话咨询,帮助病人控制痛苦,安详地享受家居生活,并指导家属照顾病人的方法。

  在宁养院工作了10年的护士脱淑云表示,在宁养院成立初期,病人较少,相对服务范围比较大,无论是西安、咸阳、渭南,只要有病人,他们都会上门服务,但随着病人逐渐增多,宁养院只能缩小服务范围,目前宁养院基本服务范围为西安周边120公里半径地区,现在他们每天最多拜访六七位病人,但实际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非常多。

  而唐城医院早在2013年就开始筹建一个医养结合的护理中心,其中最主要的一项业务就是临终关怀,2017年9月30日终于正式挂牌成立,设有136张床位,短时间内先后有89位老人入住该中心,其中约三分之一为临终病人,目前已有11位老人先后在这里平静离世。

  “我们的场所正在建设,临终关怀将是我们最主要的一块业务。”作为专业的养老机构,陕西九九养老产业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设在西安的养老机构正在建设,将来与养老有关一系列服务将会应有尽有。

 

未被纳入医保临终关怀业务面临发展困境

  采访中,患者家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人到最后关头时,大医院已经不收了,他们感到很茫然。

  一位医院的工作人员分析说,对医院来讲,放弃治疗,仅以止疼、暂时消除表面症状为主的姑息治疗,其收益自然大打折扣,大医院不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所以,临终关怀业务最终只能落在一些小型的私立医院和一些养老机构。然而,对于晚期癌症病人而言,又不得不依赖于医疗机构进行一些必要的治疗。

  “其实,做临终关怀,主要面临着医护力量、费用保障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局限。”西安国医肿瘤医院一负责人表示,他们的临终关怀业务未能规模化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是临终关怀中心相比其他病区需要投入更多,医疗设施需要很大投入,还有专业人才,如心理咨询师、社工等投入,更需要花费大笔资金。其次是临终关怀业务暂未纳入医保,患者无法报销以此为名目的相关费用。而且临终关怀产生的人工护理费计算标准目前不够明晰。其三是社会观念问题,除了专业的医疗机构可以开展临终关怀业务,一些养老机构很难被社会所接纳。

  某医院的负责人张先生认为,如今国家对于人们进入生命末期的保障还有缺失,舒缓关怀作为独立的医疗服务项目进入医保已迫在眉睫。应将临终关怀纳入医保范围,为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资金支持,减轻临终关怀患者的经济负担。多位患者家属在接受采访时也希望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支持,让老人能安详离世。

临终关怀的前提是接受“医学并非万能”

  想起父亲离开前的那段时光,市民杨先生至今都处在恍惚之中。

  3年前,杨先生的父亲被查出食管癌晚期,尽管找专家给父亲做了手术,但术后仅仅三四个月,病情再度复发,且来势更凶。父亲临走前的20多天里,他无奈送老人进了县医院。因老人身体虚弱,无法麻醉,为了实现扩管,医生就用一根鸡蛋般粗的棒子从父亲口腔捅入食道,每当想起这一幕,杨先生心痛地无法呼吸。眼睁睁看着父亲进了医院,迅速消瘦到皮包骨头,到最后肿瘤细胞侵蚀肺部,喘得透不过气,老人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我父亲最后那两天跟我说过一句话是,他尽量撑,撑不了让我别怪他。”杨先生称,这句话令他刻骨铭心,也许父亲早已参透生死,而自己目睹父亲承受的各种检查的苦痛,全是硬撑给亲人看的。

  有数据显示,人一生中医疗保健费用的1/4到1/3用于临终前一至两周的无效治疗上。害怕离开,是临终者和家属的心理,很多临终患者希望抓住一切救命稻草,家属也总希望在不断的检查和治疗中出现奇迹。然而,就是这种观念增加了许多无效医疗,结果使医疗费用上升,患者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有些病人大量的钱是花在癌症晚期,医学不是万能的,临终关怀的前提正是接受“医学并非万能”,生命的最后一程,可以有不一样的退场,可以从容优雅、有尊严的谢幕。

  省医院宁养院的护士脱淑云也有着类似的观点,宁养院的病人中大多数都是癌症晚期患者,相当一部分已放弃治疗,平时主要靠止疼药缓解疼痛,但也有很多家庭倾尽财力给病人进行治疗,导致家里因病返贫。她能理解家属的心情,但从专业的医护人员角度来说,有些治疗确实属于无效的,她想劝说这些家属放弃治疗却又无法开口,因此宁养院医护人员除了为患者减轻病痛外,疏导病人及其家属的压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项。

华商报记者 杨德合 张成龙

http://news.hsw.cn/system/2017/1120/9291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