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宁养院做客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广播《今日点击》节目直播
发布时间:
2018-1-29
2018年1月17日陕西省人民医院宁养院杨滋渊副主任、脱淑云护士长应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今日点击》节目之邀接受采访,进行电台直播。本次采访旨在向三秦百姓传递宁养服务理念,帮助到更多的家庭,让更多的人关心身边的癌症患者。以下为部分直播的精彩内容,与同仁分享。
记者:这么多年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我们分享一下:
脱淑云:从事宁养工作10多年来,难忘的事情就太多了,影响最深的是一个宫颈癌的患者。当时我们还没进家门,就听见患者在屋内嚎叫,真的是嚎叫,声音相当凄惨,我们急忙进屋,只看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蜷缩在炕上,两个腿因为疼痛不能动弹,臀部和大腿根部已经压烂,我们急忙叫来她的儿子,她唯一的亲属,打来水,帮助清洗伤口,指导他如何做,如何照顾他妈妈,怎么样用药止痛……就这样,宁养院提供止痛药后,在这个半大小伙子的照顾下,这个患者相对平静的生活了3个月,最后是在儿子陪伴下安详的离世。家属的照顾跟患者的生存期还是密切相关的。记得前年,我在同一天接诊了两个10岁的小男孩,一个孩子活泼外向,疼痛已经让他龇牙咧嘴,但问诊时还是面带微笑回答,当问到死亡时,他明确告诉我他不害怕,我不禁心酸,刚刚含苞就要凋零;另一个是性格内敛的孩子,不愿麻烦家人,不愿拖累父母爷爷奶奶,总是沉默不语,默默忍受痛苦,问诊较为困难,只能通过他痛苦表情和姿势来判断。死神让一个孩子过快成熟,理解父母的痛苦根源。这两个孩子后来都很快走向了自己的生命末期。我们只能为他们祈祷。
记者:一个合格的临终关怀从业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杨滋渊:我觉得一个合格的临终关怀从业者首先具有高度的职业道德,还有就是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经过专门训练,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操作技能,还应有心理学知识,懂得尊重生命,能真诚对待患者及家属,能给予患者及家属真诚关心与帮助的人。
记者: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临终患者面对的最大的困境是什么?或者说他们最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
脱淑云:我国实际情况看,临终患者面对的最大困境是:1、家庭经济条件差2、临终关怀机构有限3、专业临终关怀人员缺乏4、社会关爱不够。
他们最需要有人关心他们,有较为舒适的环境,能够减少痛苦,有熟悉的人来陪伴,有专业的人员来照顾,不需要考虑我吃药看病花了很多钱,家人会受到拖累。
记者:临终关怀最初诞生于英国,70年代末期传入美国,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但目前我国临终关怀的普及率还是远不如发达国家高,那么,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做法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杨滋渊:发达国家的临终关怀起步早,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在各国是相同的,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民众同样有对临终关怀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美国的经验表明,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的有效照料方法,是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的临终关怀机构大多数属于非赢利机构,具有明显的福利性。这也是对我国发展临终关怀机构的一个启示,在发展临终关怀机构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多渠道,又要注意其福利性,更多需要由政府出面组织发展。非常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国家卫计委及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和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发展安宁疗护事业也就是临终关怀工作,不知道大家知道不,前几天国家卫计委公布:临终关怀服务纳入医保长护险报销,中央财政投30亿各项优惠政策即将出台。濒危病人需要多方面的服务,临终关怀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实质上是将家庭责任转由社会来承担。社会承担离不开经济条件,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不能一哄而起,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扩大。美国的临终关怀已经走上制度化道路,临终关怀服务大部分纳入到医疗保险之中,从而扩大临终关怀服务的覆盖面,使得更多的病人享受这一福利。在具体操作中,美国又制定出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既通过全方位的服务保证该制度的享受者受益,又完全从现实的财力出发,将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确保临终关怀服务健康、有序、持久地运转。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
记者: 你们觉得应该如何调动各方资源,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临终关怀模式?
杨滋渊:我认为首先国家应该鼓励公立医院增加设立家庭病房模式的临终关怀机构,通过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进行日常电话询诊等服务为临终患者提供帮助。其次是由民政部和国家卫计委统一安排、部署各地市增设临终关怀机构。
脱淑云:也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对社区的医疗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社区及大型居住区域设立日间看护中心,为所辖区域的患者白天提供服务,一些养老机构也可以参与到其中。
记者:让生命在临终时抱有一份安宁和尊严,是生命的需要,也是一个家庭的需要。临终关怀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关注及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