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晚报】临终关怀,银川还要再给点力
发布时间:2013-2-28
银川晚报2013-2-27 第五版 记者詹思佳 实习记者杜婵娟
“几次做临终关怀的经历让我再次确定,临终关怀的目标不是延长患者的生命,而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面对采访,宁夏人民医院宁养院主任李丽梅如是说。在她看来,通过缓解患者的痛苦,排解患者的心理困扰和恐惧,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做患者心灵的陪护者,是临终关怀志愿者最重要的任务。
近日,本报多次报道孙学礼的事情让临终关怀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临终关怀,不少市民的认识依然模糊。
市民仍旧冷对
“把老人送到专业的机构里去等死?我可不想被贴上不孝子的标签。”在采访中,除了受到“传统孝道”观念影响的市民外,还有市民则是对临终关怀这一行业本身存在顾虑,价格肯定不菲吧?从业者的素质怎么样等等。
“知道临终关怀,但是在我们身边好像接触的还真是不多,大部分人都是抱着落叶归根的心态,一定要死在家里。”市民刘蕊说。
“有一位患者,已经是肝癌晚期,最多活不过3个月。其实根据各项指标来看,家属应该放弃治疗,让老人好好享受最后的时光。但家属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仍旧想继续治疗,但仅仅是药品花费,就在16万以上。”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说。过度地治疗,不但没有延续患者的生命,用药的副作用,反而使患者承受着更大的痛苦。
本可让生命更温暖
临终关怀的力量有多大?记者前期与宁夏人民医院宁养院的医务人员一起来到一对癌症夫妇的家中。家住兴庆区通贵乡河滩村老王和老李都是癌症患者。丈夫老王是食道癌,妻子老李是肺癌。
记者发现老李眼睛有点浑浊,但整个人的精神还不错。2011年3月她正在田间劳作,突然晕倒,被送到医院后,医生诊断已经是癌症晚期。
老两口手中并没有多少钱,仅看病就花了17万元,但病情依然在恶化。2012年年初,老李曾两个月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2012年3月初,听说宁养院有免费药,老王赶紧把老伴带到了宁养院。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宁养院不仅给免费药吃,还经常到家中看望他们,抚慰他们的心情。经过几个月的综合治疗,老李已经可以每次吃一小碗饭了,生命就这样奇迹般地延续着。“我们村上也有得这种病的,他们没有去宁养院,如今人已经走了。”老王宽慰地告诉记者,要不是宁养院,他们老两口可能早都死了。
李丽梅告诉记者,晚期癌症病人治愈已无望,一般都回到家中疗养,他们人生的这最后一段路,往往伴随着身体的巨大疼痛和心理的极度无望,最需要一些医疗方面的帮助和心理辅导,而宁养院的工作人员则承担起了这份慈善事业。
银川没有真正临终关怀机构
记者走访银川多家公立医院、养老院发现,我市还没有一家真正进行临终关怀的机构。目前只有宁夏人民医院的宁养院提供居家服务。2009年9月17日,作为一家专门通过心理舒缓和药物控制为癌症晚期患者减轻痛苦的机构——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人间有情”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宁夏人民医院宁养院诞生。宁养院主要以家居服务与门诊服务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免费的发放药物、家居服务、咨询服务、门诊服务等方式,为宁夏的“晚期、癌症、疼痛、贫困”患者提供镇痛治疗、心理辅导、生命伦理等方面的照顾和护理。
到今年2月份,这个仅有7名工作人员的小小爱心服务队,抚慰救治了1037位贫困癌症晚期患者,让他们在生命的晚期,从痛苦中解脱,享受到了人间真情的温暖。
“每年的定向基金有120万左右,这些钱可以覆盖550名癌症患者。然而2012年,我们只救治了400多名癌症患者。也就是说,还有100多人的缺口。”李丽梅说。为何会有缺口?她分析,已经处于癌症晚期、贫困交加的这个群体,在漫长的求医过程中,很多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不幸、骗局,大家被各种“包治百病”的治疗方法“忽悠”得害怕和谨慎。这时,突然有正规的慈善机构医务人员上门,而且是免费送药、义诊,已经被骗怕了的病人及家属,反而会认定这些医务人员是“骗子”。另外,一些家属认为接受慈善机构资助则更让人难堪,宁愿将患者送到医院进行治疗,无法正视临终关怀。
链接
临终关怀(hospice)起源于中世纪的修道院和济贫院,是卫生保健中的一件新的服务项目,其宗旨是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照护。使晚期病人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能够无痛苦、舒适、安全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为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并使晚期病人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保护和增强。
编辑整理:通信员 林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