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社会反馈

阜阳市人民医院宁养院 >> 媒体报道
【颍州晚报】在抗癌前线播撒人文关怀
发布时间:2015-5-4
  目前,癌症的发病率日益上升及年轻化,令不少人谈癌色变。可是在阜城,有这样一个民间组织,它的成员都战斗在抗癌第一线,与死神进行博弈。
 
  这个组织名叫“阜阳抗癌协会”。每年4月15日至21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该协会成员都会出现在街头或者社区,向市民宣传防癌、抗癌知识。而在平日,他们大都是普通的医务人员,在直面癌症的过程中,有很多令人唏嘘的故事。
 
  战斗在抗癌第一线
 
  1998年阜阳抗癌协会成立时,胡文军是首批成员之一。十多年过去,如今他已是阜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同时兼任阜阳市肿瘤协会主任委员和阜阳抗癌协会的秘书长。
 
   “阜阳抗癌协会是由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科室的医务人员组成的民间组织,成员遍布各医院,包括部分社会卫生人员,共有二三百人。”胡文军说,协会每年都会针对医务人员举行十多次培训,给他们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会举办宣传活动,传播防癌抗癌知识,让社会关注癌症病人。
 
  可以说,阜阳抗癌协会的成员大都是战斗在抗癌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在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情形下,他们常常被无奈和遗憾的情绪笼罩。行医25年的胡文军对此深有体会。
 
  在胡文军还是一个年轻医生的时候,有一天他上完夜班,一开门,一个中年女子跪在他面前,哭着求他救救自己的丈夫。女子的丈夫是肝癌晚期患者,回天乏力。胡文军对她进行了心理疏导,这边刚把她劝走,那边又来了一个病人家属,“扑通”一下跪在他的面前……
 
  “可想而知,那一整天我都很郁闷。”胡文军说,抗癌协会里的成员,尤其是肿瘤科的医生护士很容易郁闷,因为大多数病人是活着进来却没能活着出去。
 
  从死神手里抢时间
 
  面对病人,胡文军常说的几句话是:“癌症是慢性的、长期的病”“带瘤生存也是一种状态,不要追求根治,而要重视生活质量”“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治疗”。
 
  尽管也会说“只要积极治疗,肿瘤也不可怕”之类的话,但胡文军告诉颍州晚报记者,目前癌症的治愈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多。而且很多患者在确诊癌症的时候,已经到了中晚期,治愈的希望甚微。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家属,甚至是病人自己,追求的已不是治愈,而是“延长点生命,减少点痛苦”。医生能做的,就是用现有的医疗技术,从死神手里抢时间。
 
  2005年,市医院肿瘤科住进了一个肾母细胞瘤患者。那是一个小男孩,只有7岁。时至今日,胡文军依然记得那个孩子的眼睛,清澈,明亮。每次医生查房时,他都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如果那双眼睛会说话,那一定是“救救我”。
 
  “跟别的患者不同,那个孩子很怕死,但又不知道死是什么。他只是说‘我不想跟奶奶睡在地下’。”胡文军说,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挽救这个孩子。可是小男孩坚持了两年,最终还是走了,成了胡文军心里难以忘怀的痛。
 
  还有一个男性患者,不到三十岁的时候查出了肺腺癌脑转移。为了老婆孩子,他想尽力活下去。其强烈的求生欲望给胡文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癌细胞脑转移十分痛苦,会呕吐和疼痛,很多病人坚持不住,但他始终配合治疗,甚至每天还坚持锻炼身体。”遗憾的是,一年多以后,这名男子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抗癌路上寻找“奇迹”
 
  采访中颍州晚报记者了解到,并非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坚持不了多久。有一些心态乐观、意志坚强的病人,在抗癌路上一走就是一二十年。阜阳抗癌协会有时就会邀请有长期抗癌经历的病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在市医院肿瘤科的病房里,颍州晚报记者见到了62岁的退休教师高顺云。2009年查出胃癌后,他曾到北京求医。医生说他如果不手术的话,只能活几个月,若是手术,还能活一到两年。如今6年过去了,他依然好好地活着。
 
   “我不在乎多活那一两年,所以决定不手术也不做静脉化疗,只是口服化疗药物和中药。”高顺云说,2012年秋天他来到阜阳市人民医院,每半年住院检查一次。幸运的是,病灶一直没有扩大。
 
  去年底,年过九旬的父亲卧病,高顺云一边吃药,一边照顾老人。4月15日父亲去世,高顺云料理完后事就到医院复查,情况不容乐观。现在的他已经开始接受静脉化疗。
 
  不过,高顺云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他甚至在病床上编起了打油诗,与医生宣传的观点不谋而合:“得了癌症不要怕,正确认识理解它。它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治养它。自古中外有先例,带病延年非神话……”
 
   “如果化疗反应强烈,我就继续保守治疗。”高顺云说,死亡早晚都会到来,他不想受那么多的罪。“面对死亡别害怕,寿长寿短又有啥。人生自古谁无死,人人都要活好大?”
 
  给予晚期病人临终关怀
 
  今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阜阳抗癌协会的宣传主题是“关爱、关心晚期癌症病人”。
 
  据胡文军介绍,百分之八十的晚期癌症患者最后都会受到重度疼痛的折磨。“可以说,他们最后不怕死,就怕疼。”
 
  于是,怎样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疼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成了肿瘤科医务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除了提供治疗,他们还要担负起人文关怀的责任。  
 
  2010年,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支持的宁养院落户阜阳市人民医院。宁养院是为贫困癌症患者提供免费镇痛治疗、心理辅导、护理指导的临终关怀医疗机构。安徽省仅此一家。
 
  叶亮是阜阳市人民医院宁养院的专职社工,也是阜阳市抗癌协会的一员。她的主要工作是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联络社会资源,对病人和其家属进行心理干预,还有管理义工。
 
  “目前我们的服务范围主要在阜城及周边五十公里以内。”叶亮说,病人提交救助申请之后,医务人员会上门探访,评估其病情和家庭状况。符合条件的病人不仅可以免费领取吗啡等镇痛药,还能得到社工的慰问与帮助。
 
  宁养院里挂着不少锦旗,其中一面是一个名叫刘艳的病人赠送的。三十多岁的她患上直肠癌以后,宁养院的社工们上门为其整理资料,协助她办理了低保和大病救助,还帮她寻找过去的同学和老师。在人生最后的时光,她住在装修一新的房子里,身边充满关爱。
 
  刘艳去世之前,在社工的指导下写了一本人生旅行笔记,最后成了其留给家人的珍贵纪念。在她去世之后,她的丈夫意外发现了很多信件,都是妻子写给他的。他带着这些信来到宁养院,跟社工作了一番长谈,最后留下一封寄往天堂的回信。
 
  “五年来,我们总共服务了两千两百多人,现在正在服务的有一百二十多名患者。”叶亮说,跟刘艳一样,很多患者最终离开了人世。虽然现有的医疗技术在癌症面前还是显得无力,但只要有人文关怀,生命即使到了尽头,也是有意义的。
    

颍州晚报记者 李京泽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