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社会反馈

聊城市人民医院宁养院 >> 媒体报道
【聊城晚报】山大老师带5名学生来聊感受『临终关怀』
发布时间:2017-9-18

      5日,马艳朝带着5名学生踏上返回威海的路程。他说,在聊城将近两天时间里,得到的一手资料“全是干货”。

  马艳朝是山大(威海)社工系的一名老师,日常教授学生临终关怀等相关课程。他们此次来聊城的目的,是跟随市人民医院宁养院到患者家中进行走访,近距离感受“临终关怀”的魅力和无奈。

  4日上午,马艳朝和5名学生亲身看到、听到4名晚期癌症患者的现状,倾听他们每个人的心声,并零距离感受宁养团队的临终关怀——这个面对患者和家属、多面向的人文关怀。

  当日下午,市人民医院宁养院主任高杰为在座学生答疑解惑,并且为他们放映了两部宁养团队精心制作、以患者真实案例为原型的微电影。

  这两部时长不足20分钟的微电影播放完毕,5名学生泪流不止,他们知道,日后自己可能从事的这项工作,可以让非同寻常的“人生”圆满落幕。

学生为媒大学老师两次来聊感受“临终关怀”

  加上去年12月份的那一次,马艳朝已经来过聊城两次了。和前一次相比,这次他有了5名随行学生,而且待的时间也稍长一些。

  虽然马艳朝和高杰只见过两面,但两个人都说和对方“神交”已久。而提及两人的相识,有一个马艳朝的学生不得不提。

  身为山大(威海)社工系的一名老师,原本攻读国际政治专业的马艳朝,慢慢地对社会工作有了十足的兴趣。这其中,他又对宁养服务和姑息医学颇为钟情。

  去年,马艳朝在为学生讲授“临终关怀”相关课程后,着重提到了聊城市人民医院宁养院——山东唯一一家宁养院的相关情况。没想到,就是这关键的一堂课,让课堂上一位女大学生听进了心里。

  这位女大学生名为栾爱玲,东昌府区人,曾经就读于山大(威海)社工系,是马艳朝的学生。

  在听了马艳朝对宁养院的介绍后,这个有心的姑娘便于同年暑假找到高杰,并在这里做了将近两个月的义工。这期间,她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竟然有这么多的癌末患者挣扎在生死的边缘,竟然有这么多的家属煎熬在痛苦的深渊”。

  也正是基于这次的经历,原来想要改专业的栾爱玲,最终考取了国内一知名大学的研究生,继续攻读社会学专业。

  当然,这期间,她不断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告知老师,并且,在栾爱玲的介绍下,高杰和马艳朝,这两个同样热爱自己事业的人,慢慢熟悉起来。

  同样是去年,马艳朝借去上海开会的机会,专程绕道聊城。那一次,他和高杰有了第一次的见面。

  在仔细观看宁养院患者资料,并从中了解诸多或感人或无奈的故事之后,马艳朝知道,这绝对不是自己最后一次来这里。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9月3日,马艳朝带着自己的5名学生,再次来聊,这一次,他们跟随宁养团队家访了4位患者,这一次他们也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宁养社工,并非那么容易。

实地探访4名癌症患者用生命诠释活着的意义

  有人说,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是那些等待死亡的日子。

  高杰也常说,面对晚期癌症患者,宁养团队的每个人需要做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倾听和陪伴。不仅如此,当死亡真正来临时,还要了解患者对死亡的认知、对生命的感触。

  3日那天,高杰带领他的团队,对城区周边4位患者进行家访。当天,跟随他一起家访的还有马艳朝和他5名社工专业的学生,而这几名同学正在学习和探讨一个和临终关怀有关的科研项目。

  从进入首站董付村开始走访第一位患者开始,原本爱说爱笑的几名学生,脸上近乎一致地变为严肃的表情。尤其是,当一位胆管癌患者在和高杰沟通过程中,扭头流下眼泪时,马艳朝走近患者,将手轻放在对方腿部,无声安慰着他。

  在当日下午的座谈会上,高杰详细介绍了4位患者的情况,以及他们背后或简单或复杂的故事。他说,虽然他们各自情况并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希望能在熟悉的环境中、在家人的陪伴下走完最后一程,但同时又怕因拖累了家人而充满内疚。

  作为一名教授临终关怀课程的大学老师,马艳朝对个中理解则更为理性一些,“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来说,药物和手术治疗的意义并不大,治疗的重点是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延长生存时间,而镇痛治疗和心理纾缓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重要保障”。

  提及这个课程,马艳朝不可回避地提到了社会工作这个专业。他无奈地说,虽然这个专业就业率相当高,但因为待遇、前景等问题,每年仍有十几个同学选择转读其他专业,即便是最后剩下30多名学生,很多最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也与社会工作没有半点关系。

  对此,马艳朝苦笑着说,目前来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却又暂时无解的社会问题。本来,社会工作对于建设一个有“温度”的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培育人文关怀氛围,有着极为独特的功能,但却在现实中面临诸多社会的误解和政策性的限制。

宁养社工2380例临终关怀中探寻“最好的告别”

  此次和马艳朝来聊城5名学生中,有3名已经升入大三。也就是说,他们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继续攻读社工专业,再也没有了转专业的机会。

  对于自己所学专业,5名学生近乎一致地表示,最初接触这个专业,最多的就是迷茫。在这之后,便是下定决心转到其他专业——他们虽然并不清楚社工这个岗位的具体所指,但他们每个人心里却清楚地知道,这个岗位不会有什么未来。

  然而,这个观念在此次聊城之行结束后,有所转变。

  高杰说,简单而言,宁养社工需要与医生、护士、义工等团队成员紧密合作,来完成诸如和患者沟通交流、发展义工、组织对贫困患者进行募捐、对接有关部门解决患者实际家庭困难以及对患者家属进行哀伤辅导等工作。

  比如,协助患者家庭申请低保、大病救助或慈善组织的经济援助;为那些让临终者放不下的、缺乏自我照顾能力的家属寻找可以提供照顾的机构。

  比如,患者死亡后,及时电话联络或登门拜访,评估家属丧亲后在生活调适过程中的困难,识别家属在丧亲后的物质性、情感性及社会性问题,必要时提供紧急支持;进行危机筛查以识别高危的丧亲人群,及时提供哀伤辅导服务。

  在宁养社工看来,镇痛、倾听和陪伴是他们给予患者最好的药方。

  也正是这样,市人民医院宁养社工,在他们经历的2380多例临终关怀中,不断探寻着这一特殊群体“最好的告别”。

  在高杰的讲解过程中,虽然5名大学生都有长短不一的社工专业学习经历,但多少无法理解社工这个岗位存在的意义。

  不过,当宁养院自己制作的微电影《彩虹日记》播放完毕后,当看着宁养社工姚荣为患者彩虹过生日、亲昵地帮她梳头发时,同学们泪流不止。

  对社工这个岗位的重新再认识,无疑成为他们聊城之行最大的收获。

记者:赵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