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社会反馈

福建省立医院宁养院 >> 媒体报道
【东南快报】我省舒缓医疗空白亟待填补,省政协委员朱鹏立这样说……
发布时间:2017-1-20
  说起“舒缓医疗”不少人或许感到陌生,但是说到临终关怀,或许很多人不陌生。

 
  尽管医学不断在进步,然而对于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部分疾病往往会进入无法治愈的终末期,在医疗尽头,面对死亡时,是加入“插管俱乐部”,还是选择减轻痛苦而有尊严的离世,是一个新的抉择。

  昨日,省政协委员朱鹏立递交了有关舒缓医疗的提案,呼吁随着我省老龄化程度加速,亟需大力发展舒缓医疗,来减轻终末期患者痛苦及家属精神负担。
 

现状1
疾病进入终末期
病人的舒缓疗护普遍缺失


  4年前,小刘(化名)得知父亲患肝癌晚期后,一直让父亲与疾病“战斗”,先手术,然后不断化疗。几个月前,父亲化疗后出现败血症,医生说不能再化疗了,他开始恐慌。

  对于小刘来说,他难以接受让父亲“等死”这个事实,把父亲带回去,让他很无力、很害怕。

  巨大的疼痛引起的不良反应,给老人的身体带来了更多的不适。小刘多方求助无门,最后他父亲在痛苦中离开。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并非个例。

  “实际上疾病进入不可治愈阶段,并不等于不需要医疗照顾。”省政协委员朱鹏立医生指出,任何一个病人,进入到病症的终末期——也就是现代医疗无法挽救,病情将不可逆地发展下去的时候,就需要“舒缓医疗”,来进行包括对症处理、临终关怀、心理支持等等舒缓疗护。
 
  目前我省舒缓医疗有零星的探索,但总体而言仍是急需填补的空白,现有的大医院由于医疗资源有限,无法顾及到这些晚期病人的医疗照顾,而社区又未开展舒缓疗护,因此就使得许多晚期病人“无处可去”,疼痛等症状不能有效控制,既增加晚期病人的痛苦也极大增加了家属的精神负担。

  此前,引发人们对死亡热议的一篇文章《临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就揭秘了人们临终时的生理状态,指出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而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朱鹏立医生指出,在国内,即使在医务人员当中,仍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于这一概念和学科认识不足,而在普通民众中,更是只认可“积极抢救”、回避死亡。因此,在我省积极推动舒缓医疗的开展,为晚期患者提供最后的医疗和精神照顾,显得尤为迫切。
 
 
现状2
老龄化背景下
舒缓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在我国每年900万的死亡人口里,恶性肿瘤占了将近三分之一,且晚期癌症疼痛的发生率高达80%。截至2014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增至49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03%,比2010年增加75万人,年递增率为41.8‰。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疾病发病率的增加,《2014年福建省恶性肿瘤报告》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恶性肿瘤发病率也随着增加,40岁以前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上升速率加快,在75-79岁年龄组达到高峰。

  然而与急需关怀的临终患者相对的,是匮乏的舒缓医疗体系。

  有数据统计显示,全国仅有146家医疗或养老机构、2家社会团体开展缓和医疗服务,其中大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样地,目前在我省开展舒缓医疗服务的机构也是屈指可数。由于政策、资金、人员和理念等限制,舒缓治疗在我省尚未得到长足发展。

  如已成立16年的省立医院宁养院,是目前我省唯一的免费为晚期贫困癌症病人提供以家居服务为主要方式、以止痛治疗、心理辅导为宁养医疗服务的医疗慈善机构,由香港李嘉诚基金会提供资助。截至目前,省立医院宁养院共帮助近7000余名患者安详地走完人生旅程。但受限于诸多客观因素,目前省立医院宁养院的服务半径仅100公里左右,受益患者仅限于福州市五区八县,与我省的现实需求存在很大距离。

  另外,根据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的数据,在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一般有41名孩子,但在医院周边租房进行门诊给药的孩子保守估计有近200个,而每年到协和医院治疗的新增白血病儿童约有150人。为了帮助患者对抗痛苦,提高生活质量,2016年4月,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儿童血液科组建了福建省第一支儿童专业舒缓治疗团队。但该团队有关人士表示,要推广还需要跨过医疗资源配置、社会力量支持等多道门槛。
 


 
委员建议:可借鉴“上海模式”在社区推广舒缓医疗
 

(省政协委员朱鹏立)


大力发展舒缓医疗科学

  朱鹏立医生建议,在我省大力发展舒缓医疗学科。推动学科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在全国普遍不够重视舒缓医疗学科建设的现状下,应考虑在我省医学教育体系中增加该学科门类,或是科目选修,从源头强化学科发展,也可让我省舒缓医疗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可将舒缓医疗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临床医生的执业考试和继续教育也应相应加入此内容。增加专科的医生和护士职称设置,逐步建立包括医疗、护理、心理、营养、义工等多学科合作的舒缓医疗团队等。

在社区开展舒缓疗护

  同时,朱鹏立医生提出要可在社区开展舒缓疗护服务,条件成熟的可以设置舒缓病房。建议可借鉴上海较为成熟的模式,在社区设立较为规范的舒缓病房和床位。当前我省大力推进分级诊疗机制的建设,可以将社区服务和上门服务充分结合起来,以综合性医疗机构为依托开展联动,切实推动舒缓医疗安全、有效开展。

  通过下列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在社区开展舒缓医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每年有270万名癌症患者死亡,占去20%的卫生总费用,其中60%的癌症患者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他们住进大医院,占用大量优质医疗资源,却并没有换来痛苦的减少。

  2012年,上海市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式设立舒缓医疗病床,形成服务网络,目前每年服务人数超过1000人,节约医疗成本超过百亿元。

政策与社会支持要跟上

  最后,朱鹏立表示,推广舒缓医疗,还需要很多努力,包括政策及社会层面的支持。如在政策层面,要加强立法,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大对舒缓医疗的支持,实现舒缓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的并轨,并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在各项评估、心理治疗、哀伤辅导等项目上均要明确收费标准,保障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社会层面,要积极开展全社会的死亡教育,改变人们对于“积极抢救”的盲目迷信,和对舒缓医疗等于扔下亲人不管、放弃治疗的错误认识,打破观念枷锁,促进传统观念的转变。同时开展临终关怀培训,帮助家属更好的陪伴亲人。

 
  是时候重新认识疾病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