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社会反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 >> 媒体报道
宁养善举进入江西十年,上门服务五千余患者——临终关怀,让生命“走”得很温暖(来源于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1-10-27

       他们不是在行医,而是在养心,滋养干涸和绝望的心灵
      
  本报记者张绪鸿实习生杨红文/图  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260万人,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其生命结束前的岁月里要忍受重度疼痛。为让他们走得平静有尊严,李嘉诚基金会在昌大一附院设立设立宁养院,为我省贫困癌症患者提供免费镇痛治疗、心理辅导、护理指导等临终关怀。从2011年3月到2011年9月,共有5200多名患者接受宁养服务。
  
  给癌末病人温暖阳光
       “病魔让我全家万念俱灰,是宁养院让我感受到人间的温暖。”10月11日,记者来到南昌市区龙王庙,辗转找到结肠癌患者万李云的家,他的妻子胡小华眼睛红肿地说,宁养院的医护人员和义工给了她“冬天里的阳光”。
  万李云躺在床上面容憔悴,骨瘦如柴,治疗结肠癌的两年时间花费了十多万元,但阻止不了癌细胞的疯狂扩散,疼痛成为丈夫最大的折磨和痛苦,听说宁养院可以免费提供止疼药物和基本治疗,胡小华让丈夫成为宁养院的病人。
胡小华说,宁养院的医生和护士每两周来家里一次,为丈夫提供止疼药品和开麻醉处方。平时丈夫有点什么异常表现,可以24小时给宁养院的医护人员打电话,任何时候她们都很耐心,让心力交瘁的她经常感动,“我们的痛苦不知道向谁说,哪怕是家庭困难,也只有她们愿意听我诉说”。
    宁养院主任王京娥说,愿来宁养院都是愿意付出的人,她和同事去台湾学习临终关怀,更让她们懂得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十年来,宁养院的服务对象共有5200多人,出诊家访11500多人次,出诊服务42800多人次,这个数字在全国30家宁养院中高居榜首,凝结了他们的辛勤汗水。
  
  858名年轻义工直面死亡
  今年9月9日,王京娥和同事来到南昌县蒋巷镇山伟村,为58岁的服务对象吴向英提供上门服务,想要抬高病人头部察看病情,这个一贫如洗的家竟找不到一只枕头!临走前,王京娥抹着眼泪,偷偷塞给病人500元钱。
  宁养院位于一附院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显得安静而低调。王京娥说,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他们70%的精力都花在了对病人的心灵抚慰上,而绝非简单地帮助镇痛。
  癌痛可以通过镇痛药物缓解,但对死亡的恐惧、对“命运不公”的抱怨等消极情绪,只能通过行之有效的交流与抚慰来减轻,只有这样,才能让患者真正安宁而有尊严地离开。
  在宁养院,协助医护人员完成这些工作的是一帮80后、90后志愿者,十年来共招募义工858人。他们多数是江西财大和南昌大学医学院的在校生,他们用稚嫩手握起孱弱的手,直面疾病和死亡,学会照顾别人。
  饶小娟是南昌大学医学院本科护理学生,她说在宁养院做义工的日子,每次看到病人卧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她都会流眼泪,“宁养院从身、心、灵三个方面为癌痛临终患者提高最后的生命质量,是对医护人员最好的医德课程”。
  
  感恩的心在继续传递
  宁养院虽然不能挽救临终患者的生命,却能帮助他们平静安详地走完人生最后旅程,感受人间的真情和关爱,被患者和家属誉为“生命尽头宁静的港湾”。医护人员和义工们的无私付出,感染了很多患者及其家属。
  2009年,家住南昌市万寿宫的顾丽丽女士发现患有宫颈癌,经过痛苦的化疗放疗,老人很多部位都淋巴水肿,只能靠吃美施康定止疼。接受宁养院198天的服务之后,顾女士深为医护人员和义工的无私奉献感动,经过和家人商量,她决定在身后捐出眼角膜:“我全身只有这个器官还有用,你们能这样无私照顾我这个无亲无故的要死的人,我也向你们学习,做一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据王京娥介绍,目前,宁养院受限于人手条件和规模,只能为南昌周边地区提供服务,还有相当多数量的贫困癌末患者目前无法享受到这种帮助。今后除了要扩大帮助的范围,基金会还将尝试将癌症患者接到医院来享受全方位的宁养医疗服务,实行24小时开放,让患者享受高质量的临终关怀医疗服务,让生命像一场快乐的旅行。



编辑: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