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社会反馈

聊城市人民医院宁养院 >> 媒体报道
【聊城晚报】一个越洋求助电话,牵出三地暖心故事
发布时间:2020-9-18

聊城晚报2020年9月18日讯 (全媒体记者 赵艳君)

 

  9月17日一早,高杰和他的小伙伴又出发了,这一天,他们需要看望8位晚期癌症患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身体状况。

  事实上,卸任市人民医院宁养院负责人一职后,高杰似乎更忙了。他负责家访的病人数量也从十几名一下子升至40多名。

  当然,高杰很享受这种改变。对于他而言,能让更多的晚期癌症患者有尊严地离开,能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临终关怀的种种,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几天前,以高杰为主人公的一篇文章,被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国家级医学杂志《中国医学人文》上。也正是这篇文章,让惯于悄悄做好事的高杰,再次“暴露”在医学界同仁面前。而那段因一个越洋求助电话,牵出的聊城、青州、温哥华三地的暖心故事,也被医学界津津乐道。

 

9月17日,高杰和同事去看望患者。

 

在海外无助的她

拨通聊城医生的电话

 

  事情要从去年10月份,高杰接到的一个越洋电话开始说起。

  那一天,远在加拿大温哥华的王洋 (化名),拨通了聊城市人民医院宁养院的电话,点名要找高杰。这个电话是她从网上搜索来的。在此之前,她和高杰是彼此完全陌生的。

  看到这一串陌生的电话号码,听到对方细说端详之后,高杰才明白,这是来自海外的一个求助电话。

  王洋在电话中说,自己老家在潍坊青州,家中老父亲正饱受癌症折磨,而她因新冠肺炎疫情无法回国照料,同时,她就父亲的病情遍访各地名医之后,得到的答复都是无能为力。无奈之下,王洋上网搜索了相当多的资料,发现了聊城市人民医院宁养院的相关报道,以及其推崇的安宁疗护理念。

  就这样,为让父亲尽可能免受病痛折磨,王洋尝试着找到高杰,希望他可以提供一些用药指导及其他建议。

  求助者远在大洋彼岸,患者又并非聊城人,然而,这些因素并没有影响高杰接下来的行动,他最终和王洋商定,双方通过微信沟通交流,以便他实时掌握王老先生的病情,从而为其提供用药建议。

  此后,一个在加拿大,一个在聊城,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为了同一个目的,开始了长达4个月的微信“寻医问药”。

 

数十页聊天记录

见证海内外“医患”温情

 

  今年2月份,王洋的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疼爱他的子女。因疫情未能回国见父亲最后一面的王洋,内心无比悲痛。事后,她告诉高杰,那段时间,自己常常一个人到海边偷偷流泪。

  事实上,最初也正是感于王洋这份诚挚的孝心和对自己的信任,高杰决定一门心思地通过微信“替人诊疗”。

  高杰说,晚期癌症患者往往会遭受无法想象的痛苦,胀气、咳痰、便秘,这些会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尤其是癌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毫无疑问,王洋父亲遭受的正是这样的痛苦。而王洋和高杰的聊天内容,大多也是围绕这些话题展开的。

  王洋知道,温哥华和北京有时差,但由于父亲病情时常反复,焦急的她有时也会在北京时间夜半时分“打扰”高杰。而高杰不管何时看到对方的求助信息,只要时间允许,他几乎都是“秒回”。

  就这样,王洋遇有棘手的问题,第一时间向高杰咨询,然后再将他的建议转给照料父亲的家人。虽然未曾见过面,但在医患之间,通过微信和电话,悄悄牵起了一条温情专线,直达彼此心灵深处。

 

从天而降的快递

给他太多感动和惊喜

 

  今年7月份的一天,卸任之后被返聘到岗的高杰,像往常一样在宁养院忙碌着,他接到了一个从潍坊青州寄来的快递,里面是啤酒和糕点。

  接到这个快递包裹,高杰有些纳闷——自己几乎不网购,青州也没亲朋,这是谁寄的?为什么要寄给他呢?

  高杰拨通了寄件人的电话。一番询问之后,他才明白,原来寄件人是王洋的哥哥,此次邮寄过来的家乡特产,也是受王洋所托,以感谢高杰提供用药指导,减轻王老先生临终前病痛的大义援助。

  这个突然而至的惊喜让高杰感动万分。他将糕点全都分发给了同事,啤酒则存放了起来,一直没舍得喝。

  事后,在对王洋表示感谢时,高杰说,这实际上是传播安宁疗护的另一种方式,让不在宁养服务范围的人也能享受到安宁疗护的关照,惠及更多的临终患癌病人及家属。他更感谢王洋和家人对他莫大的信任,“解除病人痛苦是医生的职责和义务,在当前医患关系备显尴尬时,来自患者的这份信任让我深感荣幸。”

  父亲去世数月情绪刚有所缓解的王洋,则再次表达了对高杰的感恩,“您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给了科学的指导。让父亲相对平稳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感恩您的付出、专业、大爱。无以为报,只能用家乡的一点特产聊表心意。”

       正所谓,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医患互信,方为正道。

 

从潍坊青州寄来的快递

 

● 记者手记

 “将心比心”是最美医患关系

 

  前段时间,高杰一直惦念的一位女性癌症患者离世。这位患者早年历经磨难,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和高杰成了“忘年交”。高杰说,他和她曾淡定地谈论生死,甚至谈到她离世时,应该穿何种颜色的衣服。女子家人告诉高杰,她离去时最终听从了高杰的建议,着一袭红衣安详离开。听闻这个消息的高杰,心里一阵酸楚,接着便是感到欣慰。

      年逾六旬的高杰,在宁养院工作了近十年。即便卸任负责人一职后,他依然是上门为聊城市辖区内的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排忧解难”。

      前几天的一次聊天,高杰说自己需要换个新手机,原来,他存储的和患者有关的影像资料、微信聊天记录足足占满了手机空间。那些,都是他和他们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感动的深刻印记。

      此次接受王洋的跨国求助,高杰说,她给了他最诚挚的信任,而他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减轻老人病痛,让其在生命最后时光记住家人的呵护、社会的关爱。

  由此可知,将心比心是医患之间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