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宁养院介绍 医院简介 宁养新闻服务札记 社会反馈联系方式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宁养院 >> 感想·随笔
《西藏生死书》读后感(湛江宁养院义工 李嘉辉)
发布时间:2014-3-20

  不知不觉间又把手上的《西藏生死书》翻了一页,没想到这却是最后一页了。回想起当初接触到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成为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宁养义工服务队的一员后,深感责任之重大,而以我当时自身的综合素质恐怕无法胜任将来面临的工作,于是我尝试着向身边的亲友求助,后来在友人的推荐下,我开始颂读此书。稍加涉猎,我突然意识到,为了这本书,我似乎已经等了太久太久,然而终究因缘俱足,我终于还是找到了它。

 

  索甲仁波切上师曾说,他的初衷是想要做一个生活指南小手册,唠叨一些在西藏人尽皆知的道理,可是这些古朴而平实的道理对我们而言是那么陌生。若说世人皆有佛性,那么我们的灵魂相对于西藏人似乎从一开始就蒙尘。现代发达的物质文明逼迫灵魂流向荒蛮,我们在裹挟一切的物欲洪流中抛弃信仰,还幻想在愚蠢的顺服中获得善的解脱。一直以来我似乎不是一个会喜欢心灵鸡汤这类书的人,可是这本藏传佛教的生死之书却是令我由衷赞叹,值得让我赞叹的不仅是书中自有的完整连贯的逻辑体系,更因被它一字一句叩击心扉后的震撼。我仿佛能感受到自身那点盘根错节的世俗情结被一一揭露点化。

 

  《西藏生死书》的第一章是“在死亡的镜子中”,索甲仁波切上师详细地描述了他小时候目睹喇嘛左顿的死时所受的心灵震撼,这故事也同样震撼着我。在我所生活的环境里,“死”似乎是个人不愿踏入的雷区。在不少人眼中,这么一个邪恶的字眼,哪怕是被提及也会为身边的人带来厄运。我们多渴望一切都可以恒常不变,甚至为此不愿接受一切变化,然而诚如我们所见,信念和实相之间往往联系不大,甚至是背道而驰。哪怕有再多的真理逼近,为了掩饰内心的软弱,我们还是宁可麻醉自己相信奇迹。如果说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死亡这天来得更晚一些,那么我想绝大多数的我们都会义无反顾。我原来也以为无能为力地接受死亡是不容置喙的态度,于是左顿喇嘛在弥留之际所表现出来的淡定与平和让我陷入了沉思。或许,一直以来我们面对死亡的态度是错误的。通过更深入的阅读后我才意识到,一味对死亡逃避,那么死亡必将在猝不及防之时降临,可怜的我们,只能任由情绪如风暴般席卷而至,我们会失声痛哭,我们会怒不可遏,那时的我们已经不能自已,而是被死亡支配的傀儡。正如思想家蒙田所说的,“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对死亡的修行就是对解脱的修行。

 

  我想索甲仁波切上师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如何面对死亡,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生命。在《西藏生死书》的第二章“临终”当中关于临终关怀的论述是所有的我们都不应该错过的,我们身边总会有人面临死亡的考验,更遑论我本身便是宁养服务的工作者,面对临终关怀的对象,我们既需要基于科学的照顾患者的方法,也需要来自宗教的对内心的修养。通过阅读,作者让我明白到一点,临终者最需要的是什么——被爱和接受。他们不需要你来传道,不需要你来说哲理,他们已经明白自己将要失去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所以他们只需要能有人真正地爱他们,并且接受目前状态下的自己。所有临终关怀的最佳方式应该是“表达无条件的爱”。我永远忘记不了最后那段日子里的外婆,平日非常严肃的外婆是怎样欢喜地接受我们握着轻抚她的手背,我从她眼神中看到以往很少见到的光彩。《西藏生死书》说,临终者需要人的关怀,需要他人的触摸。也许确是如此,没有什么比毫无顾忌的亲近更让人感到窝心的了。

     

  书中让我最感慨良多的是,索甲仁波切上师要求家属不应该对临终者有过多隐瞒。若是我能早些拜读到此书,可能我心中的遗憾会减少些许吧。回想起前年外婆去世前那段时间,由于对死亡的忌讳,我和家人久久没有告诉她实际的病情,我们不懂得开口,也不愿意开口,于是只能一直对此绝口不提。然而面对着自己日益衰弱的身体,外婆终究还是意识到了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她依旧配合治疗,但是却日渐寡言。我似乎能感受到她与日俱增的恐惧和无助,但是我唯一能做到的却只是不在她面前流泪。难以承受事实与不忍给家人带来更大痛苦,让善良的外婆在弥留之际流下泪水。我知道她的离开意味着解脱,因为我们都不愿再压抑伤痛,活在彼此对死亡自欺欺人的逃避中。外婆离去了,给我留下的却是更多的悔恨。像是刀片划过皮肤,细腻持久的痛。

    

  就像我们不会错过生,也不会错过死,我们也不要错过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