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访谈与对话
2011年11月26日 14:00 –15:00
参与嘉宾:(上图由左至右)
主持人:本届会议在国内首开先河,在医疗学术研讨会里开设社会工作分会场。谢教授,请问大会主办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谢广茹:作为一名有30多年经验的临床医生,我深刻体会到为什么要有社会工作者。中国姑息医学的起步相比西方国家晚,但进展很快。以前姑息治疗没人做,现在都积极参与。工作过程中,看到濒死病人的某些需求,医生的心有时也很脆弱。建设一支专业的社工队伍,实际上是在帮病人、家属及医疗团队全方位地解决问题。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应该满足患者的综合需求。作为一个临床医生,能力无法方方面面都照顾到,需要有专业人员从事这方面工作。在中国来讲(发展医疗社工服务)是一件好事,把我们国家跟西方的距离拉近,也是稳定和谐社会的举措。
主持人:台湾安宁缓和医学(注,即姑息医学)的发展走在亚太地区前列。张女士,您是台湾第一个安宁病房成立时的社工师,请分享一下台湾最初发展安宁照顾时社工的角色,以及目前发展状况。
张玉仕:台湾刚开始推广安宁照顾的时候,就确定团队中三种主要角色:医师、护理和社工。
社工第一个功能是协助病情告知及医病沟通。在临终阶段以疼痛控制为主,可是家属还在问“还能不能开刀啊?”“还能不能做放疗啊?”也许病人自己很接受,但是家人舍不得放弃,医生就很困扰。很多沟通工作由社工协助完成。
第二个功能是协助申请经济资助。虽然台湾有健保,但安宁照顾中有很多材料和费用不在政府补助范围内,社工需要协助病人申请经济资助。一次,加护病房医师紧急呼叫我。我看到病人插着呼吸机,家属咆哮:你们搞什么,做一天我就花一天的钱,花几千块维持这些机器,你们又救不了她,一天一天的这样下去什么意思?医生说:快,赶紧给他申请经济补助。经了解我发现,病人90多岁,早就说不需要太麻烦的治疗;家属也说病人想要留一口气回老家,可不可以就维持基本治疗让她回家,不要花这么多钱去折腾一个老人。我就去跟医生说,他不是经济问题,他是希望老人家最后能很平安的去世。像这样的医病沟通或经济补助,都是社工协助的范围。
另一个功能是教育推广。我们经常到外面病房做教育工作,讲解病人最需要“身心社灵”全人照顾。台湾每年约4万人死于癌症,政府根据研究发现末期花费的医疗费最高,其中有些费用是不应该发生的,譬如加护病房有很多呼吸机,末期病患还要洗肾,当然这有很多伦理方面的考量。政府大力倡导末期病人不限于癌症,安宁照顾应推广到“八大非癌”末期疾病,例如艾滋病或末期肾病。所以这几年来,社工人员也转移到其它末期病房,与医疗人员、病人及家属沟通。
主持人:吴医生,作为一名临床肿瘤医生,在日常工作中您和社工人员之间有哪些交集?您觉得他们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吴惠敏:医生和护士主要照顾病人身体上的需要,比如说疼痛处理,但往往我们没时间了解病人其它方面如心理、家庭的需要,以及灵性、社交的需要,这也不是我们的专业。所以很多时间,宁养中心的社工帮忙评估病人在经济、家庭等方面的需要,并提供专业服务。
社工好像一个桥梁,加强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通过社工,我们更了解病人的需要。每个星期我们有一次团队会议,医生、护士、社工、心理学家等坐一起,跟进每个病人的状况,看病人有什么需要我们没有照顾到。比如有一个病人,我们觉得他已经可以回家,但他老是不出院,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说这个病人可能喜欢住在医院。但我想没有一个病人是喜欢留在医院的,可能他家里或其它方面有问题,这就需要社工去了解,提供这方面的照顾。社工在我们的团队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他,我们的服务一定不会全面。
主持人: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几年前就开始推行社工服务,罗博士,请您介绍宁养项目在国内推动社工服务的经验和困难。
罗敏洁:宁养项目以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家居服务为主,患者的生理照顾,我们做的不能说最好,但已上了正轨,几年前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心理、社会层面对病人和家属提供更好的照顾。三年前,我们请每家宁养院安排一位同仁专职从事这方面工作。宁养项目合作医院分布在全国30多个城市,那时比较缺乏医务社工,让合作医院聘请专业社工几乎不可能。医院本身没有一个社工岗位,社工怎么进去宁养院呢?我们与医院协商,采用过渡方案,选用曾接受过心理专业培训的护理同仁承担这项工作。实际效果不太理想,毕竟她们缺少专业归属感,也没接受过社工本科训练。我们逐步推进这项工作,除聘请专业社工加入,也鼓励现有人员参加培训考取社工职业资格,另外经常邀请专家给予指导,提高服务专业水平。
社工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动员、组织大批义工(志愿者)陪伴病人,提供社会支持。我们希望更多社工专业人士与宁养项目开展合作,这样是多赢。最重要的是,赢的是我们的病人,他们可以得到最好、最彻底的照顾。
主持人:西方国家曾有类似经验,当医务社工不足,训练有经验的护士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目前我国开展社工服务的医疗机构大多集中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例如上海已经在酝酿推动医务社工的政策,每所医院要建立社工部。今年10月份,中央十八个部委联合发布文件《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里边特别提到,在学校、医院等需要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应该把社工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这是一个好消息。下面我们请付主任发表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付文豪:发展医疗社工服务,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包括相关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依法依规进行保障。社会各界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都来关注、参与和推动,形成一个好的氛围。
现在国内卫生行业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国家医疗结构和优质医疗服务总量欠缺,不能完全满足病人需要。很多时候医生能看病就不错,只顾低头看病,没时间抬头看人。所谓病人,他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有身体疾患。这是医疗行业的基本认识。社工可以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现在医患关系不是很好,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所以医疗人员承担的不仅是医疗任务,还有社会任务。社工的介入帮助医疗回归“一切都是为了病人”的主题,医护人员做不到的,包括中间一些缓和和润滑,社工能发挥重要作用。
今天在姑息医学大会中专门设置社会工作分会场,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和模式。社工怎样与医疗有效地衔接和融合,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发展不一致,宁养项目在全国各地开展过程中探索了很好的模式,对姑息医学、对医务社工发展都起到借鉴作用。
把握病人需求是最终导向,人才培养、评价保准、政策保障等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十八个部委联合颁发文件,关键是大家达成共识,部门之间的条块职能相互有衔接、配合,这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刘教授担任WHO、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民政部等政策咨询专家,作为政策研究者和推动者,请您发表见解。
刘继同:没想到第一次在全国性医学大会中开设社工分会场;没想到卫生管理部门代表、医生、社工同台进行互动。这些都是内地历史上的第一次,今天我们大家一同见证历史!
第一,为什么要发展医疗社工?刚才谢医生提到医学模式转变,罗博士提到社会共赢,最重要是目前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需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温饱问题解决后,身心健康发展就变成最重要问题。
第二,医疗社工为谁服务?刚才讨论涉及很多,社工最直接服务对象是病人,家属也很重要。此外,医生、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也是社工的服务对象。
第三,医疗社工的实践范围?社工是医生的专业助手,除心理谘商外,社会服务、社会支持、医患沟通,社工服务范围非常广泛。由于内地环境的独特性,我想国内医务社工的实践范围,要远远超过欧美、港台。正如付主任所讲,以病人需求为导向。
第四,怎么发展医疗社工?政策倡导很重要。通过实务探索总结出可推广的服务模式,推动国家承担这个责任。多学科的跨专业团队合作才是现代医学的本质。社会工作跟医学、健康福利是同源同根的,都是为了病人的福祉。
在座各位专家、学者、前辈们,尤其是实务工作者,是你们在创造历史,你们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谢谢你们!
(整理:方洁、吕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