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牛津大学教科书《姑息医学》中对社会工作的描述: 「社会工作服务是姑息治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姑息治疗的基础是照顾患者特定的生理症状,但如果忽略患者情绪、家庭、朋辈网络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姑息治疗是不完整的。这需要包括社会工作在内的跨专业团队来实现。」—— 摘自牛津大学教科书《姑息医学》(2006第三版)第13章“姑息医学中的社会工作” Section 13‘Social Work in Palliative Medicine’ in Oxford Textbook of Palliative Medicine, Third Edition 2006(请点击查看《为何姑息医学中要有社会工作服务》)
二. 从姑息医学发展历史看社会工作的角色: 现代姑息医学与宁养服务的创始人,桑德丝(Dame Cicely Saunders)女士,1918年生于英国。1940年接受护士训练成为护士, 后因患背痛而无法再任护士之职,但她热爱照顾病人,便转修社工学分,于1947年成为社工人员,继续在医院中服务病人。
1947年她照顾一位年轻的癌症病人大卫,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由于当时医生对癌症病人的疼痛束手无策,桑德丝突发奇想:不知能否为癌症病人的疼痛做点什么?能否给他们更好的照顾?于是桑德丝决定为癌症病人建立一个像家而较不像医院的地方。
1948年大卫去世,并将他的遗产五百英磅都留给桑德丝,从此桑德丝便特别关心癌症病人,且继续为她的理想到处演讲、募款。为了有更多照顾病人的机会,桑德丝还想应征晚上照顾病人的义工,但一位医师建议她:如果妳真想帮助癌症病人,就该去当医生,因为是医生遗弃了癌症病人。于是她在33岁时进入医学院,40岁以前终于成为正式医师。
1958年到1965年间,她与几位医师同事研究出许多能减轻癌症病人痛苦的新药。1963年她开始建筑医院,1967年医院落成,取名Hospice,原意是接待收容旅人之处。这是全世界第一家Hospice,以医疗团队合作方式照顾癌症末期病人,陪他们走完生命全程,并辅导家属度过哀伤时期。Hospice Care(宁养服务)成为文明社会与人道医疗的骄傲。——摘自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网页资讯
三. 台湾地区安宁缓和医疗中有关社会工作的规定:1987年台湾马偕纪念医院成立安宁小组,主要由“医、护、社”专业人员构成。1989年开始安宁专业训练。1990年台湾马偕纪念医院安宁病房开幕,同年成立“台湾安宁照顾基金会”。在学术研讨方面,1992年11月安宁照顾基金会主办了台湾首次安宁照顾医疗人员研讨会,会上广受讨论的“一组专业人员”,对象就是锁定在医生、护理人员、社工以及宗教人员。在专业人员的培训方面,1993年5月同样由安宁照顾基金会开办的台湾首届安宁照顾训练基础班,也是由上述四种角色为其培训对象(赖允亮,2004)。在医疗法规与医事行政方面,台湾卫生署于1995年及2000年推展的《安宁居家疗护设置规范》以及《安宁疗护病房设置基准》,更是完全以医师、护理人员和社工为主要的人员设置考量(魏书娥,林姿妙,2006)。安宁疗护设置基准(第五条)规定“住院安宁疗护须以医师为主导之团队方式提供服务,应置医师、护理及社会工作人员,并应置营养、药事谘询人员,另得视需要设置临床心理工作、职能与物理治疗及不同宗教灵性等人员。前项人员应受过相关之训练,并定期接受在职训练。”社工师的职责是“安宁团队中的社工师,则是在协助病患及家属面对疾病及死亡的过程,调适疾病与死亡伴随而来的压力。并且了解病患家庭中的互动情形,增进成员正向沟通,适时寻求各方社会资源,协助渡过难关。在病患去世后,协助丧亲者渡过哀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