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礼物
《死亡与生命手记》是今年宁养读书会的阅读书目之一。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分享这本书,是因为我特别喜欢欧文·亚隆的文字。当然,我也喜欢亚隆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根基的心理治疗方法。读《死亡与生命手记》是具有挑战性的,它不像阅读小说与诗歌一样有着优美的阅读体验,可以欲罢不能地一口气把它读完。读它,更像游泳,潜入水下一段时间后,就要浮出水面喘口气。因为这本书以亲历者的视角谈及死亡、哀伤与孤独。
一次带学生出诊,出诊路上谈及这本书,我告诉她《死亡与生命手记》,中国大陆翻译为《生命的礼物》,学生随口感慨了一句,不知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自然谈论死亡。随口说说是很潇洒,但当我们真的把死亡带入自我之死时,多少还是有点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即便是优雅如该书作者玛莉莲,当87岁的她罹患多发性骨髓瘤,在面对自己的死亡时,她能在清醒时保持冷静克制、优雅、感恩和慈悲,但她仍诚实地讲述她梦境中对死亡的恐惧。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亚隆描述玛莉莲有一天特别开朗愉悦,他说:“我的玛莉莲又回来了”,她又是那个没有生病前的玛莉莲。面对死亡,就如准备毕业大考一样,有很多功课要做。每天想着疾病会带来哪些痛苦、如何决定治疗方案、怎么样与这个世界告别,有哪些事还没有做,要怎么完成 ...... 这种考前密集的功课会让一个人很难有非备考状态下的形象。
面对自我之死
之所以对此细节有深刻的感触,是因为今年7月份,我有一次生命倒计时的深刻体验。当时怀疑自己肿瘤晚期,在等待检查和检查结果的那一周,我把所有的后事都安排了,包括如何治疗,生命后期和死亡时播放什么歌曲,穿什么衣服去殡仪馆,骨灰怎么处理等等。当我安排这些时,家人都被我这个意外吓得睡不着觉,我却睡得特别安稳。他们就很奇怪,说我谈起自己的死亡如谈论一个陌生人一样淡然。我当时想的是,我现在要抓紧时间休息,等病情加重的生命后期,想这么舒适地睡眠就没有了,珍惜吧。但我那一周很少有平时的笑和自然。心中想的是如何把最后一段路走好,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 想起来就要给家人第一时间说出来,让她们帮我记住。我的姐姐哭着说:“只要你能想起来的,我都帮你办到。”当检查结果出来的时候,我心情就突然放松了,那一刻,我好像重生了,如今活着的是我的第二条生命。我想,玛莉莲也是如此,当她在某一个时刻感受到了疾病控制的希望时,她的愉悦肯定包含有她不需要与她亲爱的爱人、家人和朋友道别分离了。
今天,让来宁养院实习的学生阅读《死亡与生命手记》写感想,有位学生阅读了一上午,有点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读起来没有什么感想出来。我说,那好吧,你看电影写心得吧。有时候,我就想,怎么好端端的,我的身体今年会突然出现那么大的症状,让我那么逼真地体验了一把面对自我之死的真切心理过程。如果为这个事件重构意义的话,至少有一条,我报名参加了《死亡与生命手记》这本书的阅读分享,而我面临自我之死的体验会让我对阅读此书多了更深一层的体验和感悟。
面临自我之死时,我多次想到,在生命最后一段路的时光中,我的精神会附着于什么之上,可以让我感受到每一天的生活仍然是有意义和活着的生活。回想起我读过的书吗?听我喜欢的音乐吗?还有,会细细碎碎地写些感受?正如亚隆说,写作是证明存在的一种形式,我深为认同。在我检查前的一天,我特意家访了一位患者,并询问他,我是否可以录下我与他谈话的录音。我的理由是他谈论起死亡话题时很潇洒又淡然,这个录音可以带给其他患者安慰。他同意了。但他不知道的是,我其实是想把这段录音留在我生命末期周身不适时播放,我认为,那时听到我与他的这段对话会减少我的痛苦。我清楚得记得,我那天家访回来的路上一次次想,这是我最后一次家访了,该怎么珍惜。随后,我在手机上抽了一个签。所谓抽签,只是内心很多想法的情况下的一种如“连连看”般的选择罢了。抽到的竟然是“上上签”。我于是在心里对自己说:“一个马上确诊为肿瘤的患者,怎么还能抽到上上签?” 看到上上签会反射性高兴,虽然不知道具体高兴什么。但我丝毫没有怀疑我不是肿瘤。
当检查结果出来后的第一天上班,我与一家属谈话,她离开宁养院办公室时,说了一句话:“贾老师,我说不上来,您有一种很舒服的气场!”“气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有人用这个词形容我。我内心想,这是我真真切切地面对了一次“自我之死”的结果吧。
护理麻醉师的救赎
作为亲历者谈论死亡与哀伤,《死亡与生命手记》所不同的是,亚隆是带着存在主义心理大师的身份,谈论自己亲历罹患肿瘤的爱人生命末期和死亡这一艰难过程的体验。书中包含有亚隆与来访者咨询和互动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故事特别让我触动。
其一是,亚隆讲述的护理麻醉师菲利斯的故事。他讲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因为年龄大、记忆力差,决定退出咨询工作而感到失落。我对亚隆的这层失落并没有多少触动,而菲利斯的故事却让我琢磨和深思了很久。这其中有两个层面吸引我的注意,一是这个故事本身的张力,另一层触动是亚隆对菲利斯的咨询艺术。菲利斯小时候因为受到母亲的伤害,与母亲的关系很不好,在随后的人生岁月中也从来没有与自己的母亲和好。但因为在她母亲住院弥留之际,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她关掉了母亲的氧气,她来到了亚隆的心理咨询室。她反复问自己:“她对母亲这样做究竟是怜悯还是为了报复?”当我看到这时, 我就在想,一段受伤的关系,如果受伤者没有把这段关系进行重整与修复,在某一个不知道的时间和地点,受伤者会以一种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可以看作安宁疗护四道(道谢、道歉、道爱和道别)人生实践的依据。
亚隆对菲利斯的咨询让我非常受益。他说:“我在想着那个小女孩,那个无助的、受虐待的、柔弱的女孩子,那个任由命运和他人摆布的女孩子,你成为目睹母亲最后时刻的人,这真是个悲剧,在那个时刻里,你重新拿回自己的力量,完全可以理解。”当读到亚隆说的这句话时,我合上书本,久久回味。
菲利斯走进亚隆心理咨询室的那一刻,很明确,她需要“救赎”。心理咨询师不是上帝,不能以上帝的身份带给她救赎。但心理咨询师可以站在上帝的视角上,给她一个新的观察角度,一个观察目前困扰她问题的新角度——是她生命中的那个受虐待无力反抗的孩子,重新拿回了自己的力量,那个孩子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意思是说,虽然是菲利斯关掉了母亲的氧气,但这个行为其实是她生命内部那个受虐待的小女孩拿到控制感的过程。咨询结果,菲利斯拿起她的东西,把支票放在亚隆的桌上,唇语道“谢谢你”便离开了。当亚隆这样叙述时,我认为菲利斯得到了救赎。
在安宁疗护中,我们也可以听到类似的故事,便可以从亚隆的这个咨询角度得到启发,来释放故事持有者内心的不安。
真与不真完全取决于自己
亚隆在这本书里谈到的另一个故事,同时爱上两个男性的女性的故事,其咨询艺术也让我惊叹不已。这位女士让亚隆帮她做选择。亚隆从玛莉莲去世带给他的不真实感讲起,好像他的感受通过与玛莉莲分享后才变得真实一样,这种判定肯定不合逻辑。接着,话锋一转,亚隆说,他能确定真或者不真,完全取决于自己,而且只有自己,他必须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去判断“真”与“不真”。然后问那位爱上两位男士的女士说:“就是这样,那么请告诉我,你怎么想?”这个女士讲述了她的故事,并表示,确实她想让亚隆帮她做决定,哪位男士更好。然后对亚隆说:“您让我了解到,判定真实与否,是我自己的事,这是我的工作和责任。”
我读到这个故事时,就想亚隆不愧是存在主义治疗大师,他把他的生活经验用于他的咨询中,好像是信手拈来,却又天衣无缝。其深层的原因却是他成熟的咨询理论体系和一生的咨询经验所加持的结果,看是无形却有形。
安稳的永恒
这本书让我感到畅快的还有亚隆对这本书的收尾。作为一个无神论者,用什么慰藉死亡焦虑与哀伤?亚隆讲到自己一生的充实没有遗憾,讲到著书立说让人记住,讲到自己的影响在世间产生的涟漪等。但这些仍然是短暂的。他于是用纳博科夫自传的卷首语“存在只是两团黑暗之间一道短暂的光隙而已”作为本书的结语。我认为这很符合亚隆作为存在主义治疗大师的理性思辨高度。“两团黑暗之间的一道光隙”,这个具象而理性的画面却带有安慰人的温情。相较于涟漪和记忆,这个画面还代表着一种安稳的、不偏不倚的永恒。
明明是谈死亡、哀伤与孤独,该书的这种收尾却透出一种理性的明艳来,如音乐的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