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家访访谈中的启发 (成都宁养院-实训社工 赵杰)
发布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3-5-5
今天与宁养院社工诗颖老师一起家访患者刘阿姨。五一前的一周,我曾作为实训社工病房探访过该患者,当时她在玩手机,精神状态不错。今天家中探访,我感觉特别有意义,感觉自己作为社工对这个个案的服务做到了持续性和连接性。
家访时,刘阿姨谈起自己住院时的感受。说:“看见病房病友们很痛苦,有一个同房病友半夜痛得不停哼叫,希望我们国家也能有安乐死,让人少受些痛苦。”然后又补充说,“医院里去世的人有点多,感觉还是有点害怕。当一个病房的有人死去,也觉得特别影响心情。就想赶快回家,回到家里要自在些。”
诗颖老师随机顺着这个话题问:“当时在医院中,看到一个病房中的人去世,你害怕吗?害怕时,您是怎么克服恐惧呢?”刘阿姨说:“自己还是想得通,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到自己死时也算是一种解脱,免得拖累孩子,也为他们减轻照顾自己的负担。”她也告诉了自己的女儿:“我以后到了末期不要被切管抢救,要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她回忆自己父母说:“他们70多岁去世时,走得也算很平静。”
当聊到是否下楼到小区院子里散步时,刘阿姨表示不太愿意,因为身上挂了一个导尿袋。诗颖老师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女艺术家,她举行了一个和家人的小型告别会,她定时用了镇痛药,穿上红裙子(裙子下面有类似的维生医疗器件) ,打扮漂亮,和舞伴跳了一支舞,也与亲朋们现场说了自己想说的话,一一作了最后的告白。
这次跟着诗颖老师家访的访谈中,我有两个启发。第一,当患者谈到恐惧时,可以接着患者的话顺势把这个话题继续深入聊下去。可以让患者在访谈过程中多一次直面死亡和为将来计划的一个机会,多一次平静地觉察自己想要的安排,平静地回顾生命的机会。第二个就是在患者因自己的形象而有社交恐惧时,用一个积极视角的故事,让患者多一个思考的角度和一份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