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学理论与宁养义工服务实践的差距 (成都宁养院义工 陈尔迅)
发布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3-5-19
两年前,我曾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宁养院作过义工。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后,我再一次加入了宁养院的义工队伍。
大二上学期我主动选修了Death and Dying(死亡与濒亡)课程,这门课从理论的角度概括地讲述了与死亡、临终和失去有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包括死亡焦虑、悲伤和丧亲之痛态度的发展、死亡和失去有关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临终者的精神生活、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等。尽管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法律和政策,但人们对死亡的未知和恐惧以及对濒死病人的怜惜与关怀是相同的。
相别于之前的青涩,带着基础心理学知识的我这次作宁养义工,心里似乎多了几分坦然。基本的文档整理和文职工作熟悉起来并不困难,但宁养电话咨询工作中,患者家属疲惫低落的情绪常让我变得些许手足无措。宁养院的电话询诊为宁养家居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症状的评估、照护咨询,用药指导以及心理支持等服务。我作为有点心理学知识的人电话咨询他们,想着是否可以给他们一些心理支持。
病情稳定的患者,家属们普遍有着乐观的心态,他们会和我细细讲诉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胃口和睡眠的好转,又或者是患者因为疼痛的控制而越来越好的精神面貌。听到家属们愉快的声音,我也会感到喜悦和希望。但有时面对情绪明显低落的家属们,我的心也会跟着一紧。我小心翼翼地询问着患者的情况,恶化的病情和糟糕的身体状况让亲人们担心、焦虑,透过电话传来的真实情绪让我感同身受。面对失去亲人的家属们,理解和安慰变成了一句句的“不好意思”和“注意自己的身体”等简单的语言。课堂上学习的关于如何支持丧亲家属的种种理论都好像派不上用场,也是在这时我切身地明白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面对死亡,大多数人还做不到平静的接受。如何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度过这段时间应该是作为有着心理学知识的义工努力实践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