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死亡遇见我们,我们曾拥抱过》有感---『面对死亡,请让我拥抱你』 (韶关宁养院义工 郭伟伟)
发布时间:2017-7-25
近日,阅读了一篇有关安宁疗护的分享,标题是《当死亡遇见我们,我们曾拥抱过》。笔者面对一个初印象一般的服务对象时,从陌生人到朋友过程中,沟通获得家属信任的方式,及交流的技巧,对于做了三年多宁养义工的我来说,感触颇深,同时也是受益匪浅。
首先笔者刚开始接触到患者的时候,与家属的沟通并不是那么顺利,甚至有点小尴尬,对新来的“陌生人”并没有太多的热情去交流。第二天,笔者转变思路,并不直接以对话的形式交流,而是借助病房的“音乐疗法”,以唱歌的这样的活动去跟患者及家属互动,距离感少了许多。这种情况也不少见,我自己的服务过程中也遇到过,可能是第一次见面,多少有点生疏感,加之患者病情的变化,家属的心情低落,多种“不利”因素常常会使得我们刚开始服务的时候“碰壁”。
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服务中,除了语言上较为冷白的交流,我们可以借助其他可以让大家一起参与的活动,比如唱歌,折纸,游戏等,参与进去了就会有交流,在活动中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好感跟信任,只有患者及家属认可了我们,才会敞开心扉跟我们倾诉,我们才能更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心理需求跟矛盾,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开导和帮助。
在文中看到,安宁病房有提供的音乐疗法,除了在交流上能促进作用外,对患者还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作用,这种效果和我曾经看过的一种叫“芳香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患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某种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因此,我们强调的无痛人生,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无痛,更是心灵上的纾缓,“音乐疗法”跟“芳香疗法”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地寻找更多好的选择。
了解一个人,才能更好的与她成为朋友,所以在服务中我们要学会从患者言语跟行为去认识。正所谓“观其友知其人”,在不涉及患者隐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他身边的亲属进一步的认识。此外,我们还可以跟宁养院的社工,了解患者的病情,毕竟他们会定期跟踪上门随访,对病情和家庭情况知道的比我们的更多。
读到文末的时候,我突然咯噔了一下,对笔者能够在大姊离开的最后时刻,来得及跟她道个别,感到些许欣慰,因为对一个体况很差的晚期癌症来说,死亡随时都可能发生,如果与家属的沟通没有及时跟进,她的离去便是悄无声息的,甚至连个道别的机会也没有,留下的也就只有遗憾。
此事让我再次想起了让我遗憾的一件事。那是在去年冬天,我们几个义工为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周伯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在镇痛药的作用下,周伯的情况还算可以,每逢周末,我们陪他坐在江边晒太阳,听他说往事,他总有说不完的话,甚至手也在不由自主地比划。后来我们去了外地实习,电话交流的机会也较少,几个月后回来后打算第二天去看他,怎知第二天打电话的时候,他儿子接的电话,说周伯昨天走了。世界上就是有这么碰巧的事情,想到了就要去行动,一个即将逝去的生命,等不及我们计划,这是我在宁养服务过程中最遗憾的事。
同时,正因为这件事,也使得我在此后每次接到新的宁养服务中,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积极地跟患者保持沟通,如何让家属在患者最后时刻能想起你,会与我们沟通。一路走来,我都在不断地找寻更好的方式,希望做到更好,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至少我们曾拥抱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