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养院学习的一周,是我人生中一段深刻而难忘的经历。这里没有监护仪的尖锐报警声,没有争分夺秒的抢救场景,却在静谧中让我触摸到医疗最本真的温度,让我对生命、医疗和人文关怀有了全新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一周学习的总结与感悟。
宁养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机构,它更像是一处用温情守护生命尊严的港湾。在这里,“治愈”不再是唯一的目标,而是以“全人、全家、全程”的照护理念为核心,通过症状控制、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方式,为晚期患者提供身心的安宁。我深刻体会到,医学不仅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是对人性需求的尊重与回应。
第一次接触临终患者时,我内心充满忐忑。一位恶性肿瘤晚期的老人总是期望我们与她沟通,交流;她的眼神里没有恐惧,只有对倾诉的渴望。那一刻,我意识到,倾听本身就是一种治愈。而面对患者离世后的家属安抚工作,我深感宁养服务对“生死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帮助家属接纳离别,是比技术操作更复杂的课题。
宁养院的工作需要医生、护士、社工甚至志愿者的紧密配合。这种多维度的支持体系让我明白,真正的安宁疗护需要打破专业壁垒,以团队之力托起生命的重量。
面对患者的痛苦与家属的泪水,我曾数次感到无力与压抑。但有这样一句话点醒了我:“我们无法改变结局,但可以用陪伴让过程少一些遗憾。”我开始学习在共情的同时保持专业界限,通过书写记录、参与督导会来疏解情绪压力。
在宁养院的学习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定位。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我过去更关注“如何解决问题”,而现在更懂得“如何陪伴他人与问题共存”。宁养院中的许多患者教会我: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被温柔对待的每一刻。
我计划系统学习疼痛管理、哀伤辅导等知识,同时加强沟通技巧的练习,例如如何用恰当的语言与临终患者谈论死亡。
未来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会更注重细节:一个握手的动作、一句耐心的解释、一次专注的倾听,都可能成为他人黑暗中的微光。
一周的宁养院学习,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生命的真实模样。它让我懂得,医学的边界或许有限,但人性的温度可以无限延伸。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被郑重对待,每一段故事都被温柔珍藏。这段经历将始终提醒我: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医疗最初的温度,以及生命最本真的尊严。

笔者 (左一) 在患者家里向宁养院医生学习为患者检查身体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