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寒冬,肾癌无情地将小姨拖入死亡深渊。那个寒风刺骨的夜晚,我因单位加班,没能守在她身旁。姐姐打来电话,带着哭腔,声音颤抖地说小姨可能撑不住了。我慌乱地回应姐姐,我大概还有1个小时,等忙完手头这件重要的事,马上就去。因为凭我多年服务晚期癌症患者的经验,小姨不可能这么快就离开人世。可命运弄人,那匆匆的许诺,终成了无法兑现的遗憾,我永远地错过了与小姨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自那以后,小姨的身影总会在我的梦里反复出现。也许是思念太重,也许是愧疚太深。在梦里,她的笑容依旧那么暖,像春日暖阳,穿透我心底的阴霾。我紧紧拉着她的手,嘴里念叨:“家里人都说你走了,可你分明还在啊!我经常梦到你去世了,原来是做梦呀!”然而,每次话音刚落,一阵揪心的痛就把我从梦里扯出来,醒来后,只有无尽的思念和内疚如潮水般的痛苦将我淹没。
寂静的夜里,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为什么在小姨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却不在她身旁?我陪伴过那么多癌症患者,给予了他们安慰,可唯独却对小姨缺席了。这份遗憾,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心头,让我陷入自责的深渊,无法自拔。
直到一场培训,改变了这一切。在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2024年终会议培训课上,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吕静淑博士主讲了关于《哀伤教会我们的事》,如同一束光照进我黑暗的世界,吕博士让我们学会用哀伤评估工具引导我们探寻自己的哀伤。
在工作坊,我们用自然物件回顾那些失落的时刻。我缓缓走向摆放物件的地方,目光扫过,最终停留在一根细长的绳索和一片干枯却脉络清晰的树叶上。当我的手指触碰到它们,小姨的音容笑貌瞬间在我眼前浮现。我拿起绳索,脑海里浮现出小姨曾经为我编织毛衣的场景,她的眼神专注,手指灵活地穿梭。而这片树叶,让我想起小时候住在小姨家里,她带着我和表妹去橡胶园割胶的场景。
我回到座位,双手紧紧握着绳索,内心五味杂陈。慢慢地,我开始用绳索缠绕手指,一圈又一圈,每一圈都像是在缠绕着我对小姨的思念和愧疚。我用力打了一个结,仿佛要把那些痛苦和遗憾都系在这个结里。看着它们,泪水模糊了双眼。此时,我仿佛感受到小姨在我身边,轻声说:“别再难过,我在那边一切都好!”
就在这一瞬间,一直压在我心头的那块大石头,好像突然松动了。长久以来,它如影随形,让我在无数个日夜中辗转难眠,满心都是疲惫与压抑。我曾以为,自己会永远被它禁锢,在黑暗中徘徊,找不到出口。
在这奇妙的瞬间,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仿佛即将挣脱长久以来束缚自己的枷锁,迎接全新的开始。我意识到,哀伤虽然让人痛苦,但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让我懂得珍惜身边的人,珍惜每一个当下。
培训结束后,我决定带着对小姨的爱,重新好好生活。我知道,小姨一直是家里最支持我做宁养服务的人,她一定不希望我因为没能送她最后一程而伤心。现在,我还是会想起小姨,那些回忆有时仍会刺痛我,但我不再被哀伤左右。我把对小姨的思念,化作生活的动力,积极面对,做更多喜欢的事情,服务好更多癌症晚期患者,陪伴他们走过生命最后时光。

笔者 (左)) 与吕静淑博士在哀伤培训工作坊中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