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拨镫记 (兰州宁养院义工 赵元欣)
发布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5-4-2
2025年3月22日清晨,我跟随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宁养院社工郑老师和文学院两名志愿者探访癌症晚期患者。初春的风裹着寒意,但难掩志愿者们的热情。
在宁养院做准备工作,我们翻阅患者的档案的手不知不觉慢了下来,虽早有心理准备,依旧为两位患者的经历与症状动容——话题突然从学习转为生老病死,气氛不免沉重。
敲响李先生家门,我们被李先生姐姐爽朗又大方的欢迎声迎进家中。沿着玄关走入客厅,地砖和墙壁虽有轻微破损,但被收拾得极为干净。李先生卧病在床,容颜消瘦,面对我们的问候只是轻轻回应,之后便是久久沉默。郑老师并未急于询问病情,而是轻声与患者的姐姐聊起家常,从用药习惯到家庭琐事,逐渐让紧绷的氛围松弛下来。姐姐感慨地说“这些药省下了我们几个月的开销。”从聊天中我们得知李先生平常由一挚友照顾,想来李先生年轻时也一定是个极为开朗的人。
当谈及李先生儿子时,这位父亲眼神骤然明亮,病痛仿佛烟消云散,满是自豪地说:“儿子挺争气,在兰资环读大气专业。”我忽然明白,晚期患者的痛苦不只是身体上的,更有那些被病痛掩盖的、需要被更多人看见的情感。
周女士的境遇更令人揪心:一个人回到娘家与姐姐一家住在不足40平米的老居民楼中,姐姐腿脚不便,即便郑老师极力劝阻,还是执意下楼迎接我们,而后艰难爬上六楼。推开小门的瞬间,浓郁的中药味扑面而来,家中灯光昏暗,周女士就卧在迎门的一张小小的床上,病痛的折磨让她形销骨立,面颊的颧骨像是快要戳破蜡黄的皮肤。客厅里,周女士姐姐八岁的小孙女,在志愿者的辅导下认真写作业。天真烂漫的笑容就像昏暗房间中最亮的一盏油灯。
姐妹俩用朴实的方言讲述自己悲惨的经历和遇到的不公。讲到心酸处,姐姐不禁潸然泪下。在听到与社区的矛盾时,郑老师积极与社区沟通,争取为患者谋求更多的权益。
“拨镫”指灯火将熄时用半掌拢住灯芯,双指调整灯火的细微动作。我常想,面对生命之火将熄且无法挽救的患者,我们的工作到底有何意义?灯,终是会灭的。但我们总归能护着最后一截灯芯,让那簇火苗在熄灭前,能亮一刻也好。

笔者(右二)入户探访李先生时拍摄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