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四道人生“—-最好的告别 (深圳宁养院护师 翁惠敏)
发布单位:深圳市人民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1-6-29
世界上只有一种等待,永远不会落空,那就是死亡。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经常思考生的问题,却常常避讳谈论死亡,因为死亡让我们恐惧,我们不能预知死后的世界,也害怕死亡过程的身心痛苦。
然而,当我们正享受生活的美好并憧憬未来的时候,当我们为成功而奔波忙碌的时候,当我们毫无防备的时候,意外、疾病、死亡有时却毫无征兆地不期而至,降临到我们的家人、同事、好友,甚至自己的身上,重重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原以为漫长的人生突然所剩无几,原以为遥遥无期的死亡突然近在咫尺,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不留遗憾,生死两相安呢?
对此,台湾“安宁疗护之母”、台湾成功大学赵可式教授提出了“四道人生”的理论。她认为生命末期的患者,心灵的需求其实比药物的需求更大。患者的家人在最后的日子里给予真诚关怀,用心陪伴,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满足患者的愿望,相互“道歉、道谢、道爱、道别”,能有效减少患者及家人的痛苦,更平静而无遗憾地面对和接受死亡。
人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高级动物,人的需求,不只来自身体,也来自心理和灵性。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除了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之外,更有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健康的人如此,走到生命尽头的人更是如此。当身体变差时,精神方面的高级需求往往会明显提升。
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都会经历很多人和事,有的让我们感动,有的让我们快乐,有的让我们遗憾,有的让我们痛苦,这些情感汇合成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当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我们总是期待有人能够了解和回应我们的情感:希望曾经做错的事情能够得到宽恕和原谅,希望对曾经给予我们爱和帮助的人说声“谢谢”,希望勇敢地对挚爱的人说出“我爱你”,同样也希望有人帮我们实现未了的心愿,好好地跟我们道别。
在从事安宁疗护的日子里,我们目睹了很多的死亡,其中有一位大姐让我印象深刻。她是一位四十多岁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双癌患者,一开始经历了手术、放疗、化疗等一系列治疗,后期病情恶化,治疗已是无济于事,她决定不再接受无效和痛苦的治疗,转而接受我们的安宁疗护服务。我们的社工和她交谈,倾听她的人生故事,当了解到她早年和姐姐不和,一直渴望临走前能和姐姐见上一面说声“对不起”的时候,我们的社工想方设法联系她姐姐来到深圳,多年未见的两姐妹此时也是百感交集,在生死面前,还有什么不能释怀的呢?一声“对不起”,足以冰释前嫌,让她们紧紧相拥。回顾自己的一生,她总觉得自己过得太平淡,没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希望最后能做点什么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考虑了很久,她决定捐赠自己的遗体,以期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我们非常佩服她的勇气,被她无私的大爱深深感动,帮她联系了相关部门,协助她办理了遗体捐赠手续。此外,她的儿子还未成年,是她放不下的牵挂,我们引导她的儿子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并和母亲一起谈论了今后的人生规划。患者看到逐渐懂事的儿子,开始感到宽慰和心安。患者临终的时候,家人拉着她的手,说会照顾她的儿子,请她放心,并帮助她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此时患者脸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满足,在大家尊敬和关爱的目光中离开了人世。
“道歉、道谢、道爱、道别”,四道人生的习题并非临终才做,有些死亡是相对漫长的过程,可以鼓励生命末期的患者趁自己意识清楚时就着手去做。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将学会化解恩怨情仇,放下遗憾,最后充满感恩地离开。
死亡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让我们懂得了珍惜和取舍。生命的质量,不仅仅在于它的长短,也在于它的精彩和内涵,以及与周围人的和谐共处。“道歉、道谢、道爱、道别”拉近了患者和亲人的距离,让即将分离的亲人不再觉得恐怖和无助,让彼此的关系在爱和怀念中得到永恒的延续。
对于人生来说,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告别吧!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