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云端论道悟宁养,生命如诗共滋养 (山西省肿瘤医院宁养院义工 郭可怡)
发布单位:山西省肿瘤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5-6-4
2025年5月17日,当我点击进入“全国宁养义工线上论坛”的云端会议室,屏幕上跳动的不仅是各地义工的头像,更是无数份对生命的敬畏与热忱。这场持续三小时的对话,如同一幅渐次展开的生命长卷,让我在他人的故事里照见宁养服务的本质,也在自我的反思中重识这份事业的重量。
论坛的分享环节,宛如一场跨越地域的“生命故事汇”。义工们聚焦特殊群体,如针对癌症患者未成年子女的“阳光雨露计划”,通过定期陪伴与心理疏导,为孩子们搭建起远离阴霾的成长庇护所;有人深耕服务模式创新,如“展颜向暖,微光引航”项目,以艺术疗愈、书信交流等方式,为患者打开封闭的心灵窗口,让他们即使在生命末期也依然能感受到被倾听的温暖。原来,宁养义工服务的力量从来不是宏大的说教,而是像蒲公英般轻盈的陪伴。太原宁养院“十二年650余位患者”的坚守更让我震撼,1.8万小时的服务时长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650个家庭从“恐惧告别”到“坦然释怀”的生命蜕变,是“全人关怀”理念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扎根生长的见证。
行业专家的点评则如同一束理性之光,照亮了服务的发展路径。当“全人关怀”被反复提及,我忽然意识到,我们面对的从来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有着复杂情感、生活背景与精神需求的个体。专家谈到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时,既肯定其在案例共享、资源整合上的效率优势,又警示“技术理性”可能消解人文温度的风险。这让我联想到,即便未来有更智能的系统管理服务流程,义工与患者之间眼神交流的默契、握手时传递的力量、倾听生命故事时的专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宁养服务的根基,永远在于对“人”的敬畏与陪伴。“工具是翅膀,但心才是方向。”宁养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流程的标准化,而是义工蹲下来与患者平视时的眼神,是握住颤抖的手时传递的温度,是把“你还有什么心愿”说得比“你需要什么帮助”更轻柔的能力。
论坛尾声令晓玲主任的总结发言,让我对这份事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去者善终,留者善别”的目标,背后是无数家庭在生死课题前的挣扎与成长。从武汉宁养院“朝花夕拾”项目中患者通过书写生命故事重获尊严,到汕头宁养院用“微光照亮至暗时刻”的陪伴哲学,再到福州宁养院以“用生命影响生命”为核心的团队管理理念,各地实践虽路径不同,却共同指向同一个终点——让每个生命在告别时都能感受到尊重与温暖,让爱与希望在代际之间延续。这种跨越地域的共识,让我看到了宁养义工群体的凝聚力:我们既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生命教育的传递者,用每一次倾听、每一次行动,在患者、家庭与社会之间搭建起理解与关爱的桥梁。宁养义工不是孤独的行者,而是千万个“微光”的集合体,在生死交界的渡口,用陪伴为每一个生命贴上“值得被爱”的标签。
三个小时的论坛,仿佛是一场关于“生命”的深度对话。它让我从“执行者”的视角跳脱出来,以“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身份重新审视服务的本质: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映照。当我们为患者送去关怀时,他们对生命的坚韧与豁达,也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当我们见证家庭在困境中绽放的爱与勇气时,这份感动又会转化为持续前行的动力。正如论坛中一位义工所说:“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未来,我愿带着这份感悟,把论坛中的所学所思融入实践,用更专业的服务、更温暖的陪伴,让每个靠近宁养的生命,都能在爱与尊重中感受到人间值得。宁养服务不是单向的施舍,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彼此滋养——当我们为他人驱散阴霾时,自己也在靠近光;当我们见证爱与勇气时,灵魂也在接受洗礼。这种双向的成长,或许才是这份事业最珍贵的馈赠。
合上论坛的笔记,窗外的暮色正温柔地漫上来。这场云端相聚让我明白:宁养服务不是拯救生命的英雄主义,而是俯下身来的温柔守护;不是对抗时间的徒劳挣扎,而是让每个瞬间都充满意义的郑重告别。未来,我愿做一粒火种,把论坛中感受到的温暖与哲思传递给更多人——在个案陪伴中做“会呼吸的倾听者”,在社区服务中做“有温度的链接者”,让更多人相信:即使在生命的寒冬,也会有阳光透过云层,有双手递来温暖,有故事值得被铭记。因为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场告别,都可以成为爱与希望的起点。

笔者参加以线上形式举行的第四届宁养义工服务交流论坛时所摄
文:义工 郭可怡/图:义工 郭楚暄
编辑:侯蓉、辛丽艳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