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今天下午是第一次去宁养院值班,我们为搬新家简单整理了办公室的一些物品,商讨了新家的墙上应该怎样布置。之后我就坐在白主任旁边一起听网络会议,他们在一起分享案例,讨论热烈有序。30多家全国的宁养院同时在线,没想到他们联系这么紧密。为我们义工做的培训和服务记录册等也非常正式。
在办公室的资料架上看到这样一页内容:
“家居护理之陪伴丧亲儿童的建议
家长可以利用以下几种简单的方法,陪伴丧亲儿童度过那段阴暗的日子:
1、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整理父亲或母亲的遗物(如衣服、日用品、相片等)。在整理的过程中,家长及孩子可以表达彼此对亲人的思念,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有意义的物品留作纪念。
2、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来悼念父亲或母亲,例如写信、绘画、制作纪念卡等等。
3、建议家长与孩子一同翻阅相册,回忆以往家庭的生活片段。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对父母的过去感兴趣,家长可以与他们分享父母如何相识及组成家庭的经过。
4、在节日或其他有纪念性的日子,如逝者生日、忌日、母亲节、父亲节等,孩子会特别挂念逝去的父亲或母亲,建议家长可与他们一起安排当天的活动,商量如何有意义地追思逝去的亲人。
5、建议家长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一同改变或重新布置家居陈设,共同的劳动不但使家庭变得更为温馨,同时也寓意着家庭生活的新的开始。
6、建议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参加不同的娱乐、消遣活动,为自己和孩子重新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看过这几条看似简单的建议,心中感慨万千。我小时候由爷爷奶奶带大,爷爷是个用心照料孩子而又不溺爱的长辈,所以和他的感情特别深。我10岁时爷爷去世。他患淋巴瘤,病情蔓延非常迅速,不到两个月内从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变到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样子。初期父母没有让我去探望,当我见到他时已经是临终,身边站满了亲戚。乍一见到他胳膊青紫身上被各种管子仪器包围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最后的一面不久,就是葬礼仪式,他的大儿子头上系着白布条跪在地上哭号着把一个陶坛子摔碎,碎片崩到我身上,无论从肉体上还是精神上,我都吓了一跳——爷爷就这样没了。
在这之后,偶尔提起爷爷时,我都会感觉不太舒服。仿佛一个去世的人不好再提起,因为那会让我们伤心尴尬。后来自己留下了爷爷曾经用了很久的一个牙签盒,还有他给我捉了蝴蝶之后做成的标本集。十来岁的年龄,偶尔和父母闹矛盾后在日记里怀念爷爷,和他诉苦。每年他的忌日我都在上学,没有太去过。直到今年春节,有了长大的感悟,主动提出和爸爸去祭奠了爷爷。
现在看来,我无意中自己做到了三条建议,误打误撞的排遣了悲伤之情。然而这第一次面对至亲死亡的经历着实不愉快——太突然,又没有后续的工作让我走出来,所以直到现在回想起爷爷总有种不完整、被压抑的感觉。
如果当时父母能够多一点这方面的知识,或能洞察到小孩子的敏感心灵,结果也许会好得多。前一段时间我在和母亲谈到死亡时,她把它看做一种禁忌,不愿提到。这也是现今普通人的心态。
为了孩子的降生,父母会花好多个月来做计划、做准备,以使一切都能顺利进行。死亡是生命的另一个彼岸,它和出生一样自然,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用自然的态度迎接它呢?
接受死亡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生存实际就是在流动。构成自然的万物遵循着同一个法则去向前、循环。放下执着,接受无常,不要对前进感到恐惧。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沿着生命的河流接近死亡。死亡是生命中非常关键的时刻,对于死亡的处理方式非常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安详亲切的氛围中去世,那么一切会变得多么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