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风霜之美
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一定要说一说我在正式读这本书之前的经历。在刚读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大致的了解了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并没有仔细的体会。直到不久前我的表弟因患白血病无法医治过世,匆匆走完短暂的19年的岁月,从他被确诊到过世前后不到一个月,可以说是很突然,甚至有些意想不到。我那时想阿姨一定很伤心,于是我就打了一个问候的电话,当电话接通的时候我突然说不出话来,因为我无法真正理解一个母亲在失去自己唯一的孩子的痛苦,当时一种无力感突然涌上心头。于是我决定认真的把这本书读完。
这本书是国际生死学大师、临终关怀之母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所著,主要以开导的方式用鲜活的真实例子讲述父母应如何看待孩子的重病与突然离世,如何面对所受的苦痛与自责,教会孩子与父母认识死亡,正视死亡,也教育他们身边的人如何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失去孩子的痛苦。
失去了孩子是痛苦的,可是生活还要继续,父母应该如何让自己尽快走出那痛苦的阴霾?如何摆脱心中那深深地自责呢?作为身边的亲人朋友又该帮助他们做些什么呢?在《天使归乡》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纯洁最无私的爱,正是这种爱的付出好似他们将自己的心血、气力全部倾注到了孩子身上,当孩子过世的时候也就把他们的心血、气力全部带走了,只留下了一颗痛苦的心,而这种伤痛仿佛时间在它的面前也失去了作用。
面对孩子离世的打击,没有一个绝对好的方法可以帮助父母亲消除痛苦,但是可以寻求正确的方法来减轻悲伤的情绪和父母认为没有照顾好孩子的那种深深的自责,从而尽快走出悲伤地情绪。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非常认同“宣泄自己的情绪,那么当孩子最后离开人世时,我们的哀伤就会少一点”。每年全球有很多的孩子因为重大疾病,出现意外或是自杀而离世的,他们的父母都承受着巨大的打击,他们不但要承受着孩子离世的痛苦,还要重新拾起生活的重担,有太多的事情压在他们的身上。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伤心难过,更是压抑自己的情绪,这种做法是十分不对的,那样只会使父母感觉更加的无力。其实并没有人逼着父母亲们要坚强,他们需要正视自己心里的感受,需要宣泄自己心情的不快。他们可以尽情的哭,眼泪是最好的“宣泄剂”,是对于哀伤最好的表达,尽情的流泪吧,并在让自己在大悲大痛之后走出那痛苦的阴霾,获得新生。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了一个词“同理心”。我所在的宁养义工小组照顾的患者陈阿姨,她的女儿在多年前自杀而死,那时的她悲痛万分,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她回到了自己母亲的身边待了三年来调整自己的心情。是的,母亲的心情只有母亲能懂,母亲的伤只有母亲知道到底有多痛。而作为他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也许并不需要我们多做些什么,只需要我们站在“同理心”的角度,去体会去倾听他们的感受,让他们感觉自己并不是在独自承受着痛苦就好。于此同时逃避孩子的话题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他们需要理解,当你们共同追忆他们已逝的孩子,回忆孩子的淘气,孩子的爱好,孩子的荣誉,陪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可以让他们心里觉得很宽慰,很安心,也减轻了他们认为没有照顾好孩子的内疚情绪。这就是“同理心”,既可以帮助我们关心他人,也可以帮助父母亲减少哀伤。
很多人不敢面对死亡,甚至于逃避死亡已经来临了的事实。其实“我们与孩子的时间有限,他们迟早要离开我们”。不论是从理性还是感性层面,都要转变想法试图去理解死亡的存在,这样才能对孩子已经离世这件事情释怀。我并不是一个基督教徒,我无法保证这本书关于死亡的说法是否科学,这本书从神学的角度讲述了对孩子死亡的理解。“消失在地平线那端的船并没有离开,只是暂时看不见而已”。孩子死之后只是离开了他们的肉体,化作蝴蝶飞走了,并且没有痛苦的去了一个自由快乐并且充满爱的地方,“当我们理解到我们的肉身只是个茧,只是个躯壳的时候,我们就比较能够释怀”。死亡并不可怕,唯有爱才是这个世间最永恒的力量,也唯有用爱可以理解死亡的真谛,书中有这样一首名叫《爱》的诗我非常的喜欢。
爱无处不在,
你无须,
费神寻找爱,
来放在你心中,
就像谚语所说的,
爱不是用来存放在心中的,
唯有当你付出爱时,
你心中的爱才是真爱。
我们要相信“爱是一切”,不论孩子在哪里,父母对孩子的爱他们一直都能感受的到。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降临都有他需要完成的任务,当他们的任务完成了他们也就离开了,而我们总是要学会放手,努力地把剩下的路走完,他们也正在天堂看着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能够和此时的他们一样幸福才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
上帝不会把人类所不能承受的灾难降临到人类的身上,而这一切的灾难都需要我们学习去承受,“若没有暴风雨的侵袭,峡谷就不会有历尽风霜之美”,这句话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女士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的,凤凰浴火方可重生,只有完完全全的走出那段痛苦的岁月,我们才能“好好地享受在严冬之后欣然来到的春天,好好地欣赏那些历经冰霜之后所绽放的新生花朵,以及环绕在你四周的充满生机的新芽与无限的蓬勃生命”,来迎接接下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