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小陈在朋友圈留言:“再见,这个世界我来过。”
听到同事说起这个消息时,虽然遗憾他的离世,但更多的是为他做好了准备来迎接那一刻感到宽慰。在即将离去时,能够从容地向人世说再见,不抱怨身体苦难、不遗憾生命短暂、不纠结未了人情,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告别。
第一次探访小陈时,我坐下来跟他聊天,因为他实在太年轻了。年轻患病,让人更多了遗憾和同情。我是以这样先入为主的想法接近他的。我以为会是一次艰难的会谈,然而,当我真正开始与他交流,就发现我的想法太狭隘了。
他阳光、积极、乐观,在众多患者中,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是我见过的在与疾病抗争中最让人感到轻松、放心,家属亦安心的患者。他真是一个充满积极能量的人。 小陈29岁,与疾病共存8年余,8年中他经历恋爱、结婚、生子。爱人贤惠文静,有一个四岁多的女儿,聪明可爱。他的父母亲五十多岁,看上去温和、年轻。一家人和睦、温馨。2011年5月,他诊断为鼻咽癌,进行过放疗、多次化疗等综合治疗,病情控制较好。但在2017年7月出现多处骨头疼痛,复查发现多处骨转移、肝肺转移,再次行抗肿瘤治疗效果不佳。后因骨痛明显加重,申请了宁养服务,予以居家镇痛治疗,同时也寻求积极抗肿瘤治疗方法。
如果从小陈的疾病史、家庭史来看,直观感受这是一个悲伤的家庭。年纪轻轻患病,孩子尚小,父母可能老无所依,患者及家人有很多理由可以自怨自艾。但恰恰相反,从第一次探访,患者积极乐观的态度就打动了我,他对疾病的看法让我为之一震。
他说:“每个人患肿瘤都是概率事件,我从不认为自己21岁生病就是上天不公,再说凭什么就一定是别人而不是我呢?肿瘤会发展既然不是我自己能控制的事情,那就与它共存,有办法就积极治疗,没有办法也不亏,并不是我个人运气差呀。”
我很惊叹他对疾病的认知与接受方式。都说肿瘤患者1/3是被吓死的,这话并不假。太多的人因为恐癌心理,从确诊起就活在恐惧当中,因为这种心理,让患者无法过好接下来的生活,无法坚持治疗,疾病更易于恶化,在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下恶性循环。我想大概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认知,才让他有足够的勇气与疾病对抗,有足够的信心过自己该过的生活,让自己活在当下而不被疾病左右。
他说他很感谢遇到的医护人员,因为医生的努力让他在患癌后还能生存这么多年;他很感谢他的父母、亲人,他们总是在默默地支持他;他感谢他的爱人,让他感受到婚姻的美好,给他生了可爱的女儿,让他体验做父亲的幸福。他由衷感恩的其实都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却让听者可以感受到他的力量和对生活的热爱。
当然,他也有遗憾,不能更长久地陪伴家人。当他四岁的小女儿搂着他,对我们说:“爸爸会痛,会痛得哭鼻子。”那个时候,他会告诉我们他多么想陪着女儿长大,想看到女儿穿婚纱的样子。
他说自己能接受疾病的结果,也希望不管什么结果,家人都不要为他伤心难过,并为此与父母、爱人有过深入的沟通交流。他从不避讳与我们谈论死亡话题,他说如果有一天他不在了,他希望父母、妻子知道他是多么感谢他们的照顾,知道他内心充实而满足。
他说自己的人生是非常完满的。当我们坐下来听他讲述他的心路历程时,他也真诚地感谢我们用心倾听,感谢我们愿意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并给予肯定。他希望每个生病的人对疾病与生命都有更好的认识,也很乐意分享自己的心得去鼓励相同的病友。
这样一个对待生活与疾病的人,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在为他提供帮助,不如说是给我上了一堂精彩的生命教育课程。我想,如果他不是这样一个积极而认真生活的人,他也许很难拥有这样的人生,也许他不会去恋爱、不会结婚。因为他对生命的理解与注释,让他的父母、他的爱人能够平和地面对这一切,用心地做着当下要做的事情,珍惜相处的每一寸时光,不抱怨世事不公,不过分悲伤。
他走后,我还见过他的爱人一面,她来医院办理结束服务手续。她看上去情绪平和,讲述陪伴爱人度过的时光是幸福安心的。她说她结婚时知道爱人生病的事情,虽然时光短暂,但不后悔与他结婚。她说她会好好养大孩子,会好好生活。我相信这种力量,是她丈夫生前传达给她、留给她的最好财富,让她有积极心态迎接以后的生活。
我认为这是患者给我上的最好的一堂人生告别课,用他对生活的理解,用他的处世哲学和生命历程。
我想,当有一天,生命不能再继续了,当死亡终将到来,能够向这个美好的世界说声再见,告诉大家,这个世界我曾经来过,或许,死亡也不再如此悲伤。
家访时患者 (左1) 与家人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