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晚报12月19日讯(记者 赵艳君)12月14日,聊城迎来今冬首场降雪,随之而来的是低温。
当日上午9时许,高杰和同事及聊城大学一名学生义工,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对四位患者进行家访,相比夏季的暴雨倾盆,这样的天气对他们而言并不算恶劣。
对很多聊城人来说,高杰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作为聊城市道德模范、市人民医院宁养院领头人,高杰在这个地方已经待了6年,而宁养院也不过才成立了6年时间。
虽然已成立6年,但依然有不少人对聊城宁养院感觉陌生。宁养院是李嘉诚基金会捐资成立的,免费上门为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提供镇痛治疗、护理指导的医疗公益项目。为惠及更多的晚期癌症患者,基金会于2001年推出“人间有情”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本计划是基金会长期支持项目,截至2017年6月,基金会累计捐款逾6.3亿元人民币,资助30多家医院成立宁养院,现分布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服务患者约1.6万人,总服务患者逾17.6万人,累计服务超过247.4万人次,发展宁养义工超过1.8万人,提供志愿服务逾45.8万小时。而聊城宁养院是山东省唯一一家。
6年来,高杰和他的团队共为2500余名晚期癌症患者提供服务,其中,2300余名临终者安然离世。而这个数据,在全市癌症患者中的占比,却不值一提。
由此,谈及未来,谈及健康中国战略,高杰说,他建议并希望将临终关怀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让更多的人在死亡面前不再饱受折磨,从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现状:晚期癌症患者获临终关怀,2300个生命“有尊严落幕”
晓环(化名)最近精神状态不错,至少和高杰最初见她时的模样判若两人——初次家访时,她躺在床上,饱受病痛折磨,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扛不过去了”。
这位年近五旬的女人,家在道口铺一个村子,是位肺癌晚期患者,或许是因为最近状态不错,她和家人一直都避免提及“癌症”这两个字,高杰说,这是对病情告知的逃避,是大多数患者和家人会有的反应。
然而,事实是,如果病情突然恶化,晓环或许来不及安排自己的身后事,从而来不及和这个世界告别,带着遗憾离开。这是高杰和同事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当然,这也是宁养理念中,建议如实告知患者真实病情的原因之一。
6年前,高杰和其他几名同事入职新成立的宁养院工作,他们日常要做的,就是专门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免费居家镇痛、心理舒缓、灵性照顾——工作说起来并不复杂,但个中的百般滋味,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体会。
高杰说,疼痛治疗是“临终关怀”首要的环节,癌症的疼痛发病率相当高,有很多病人都提到过,相比死亡,他们更害怕疼痛带来的折磨。也正是因为这样,每次家访时,高杰和同事都要向病人及家属了解病人的身体情况,尤其是他们的疼痛状况。
显而易见,和其他科室医生有所不同,高杰和同事不会刻意去延长患者的生命,不做创伤性急救,而是通过镇痛、心理疏导等手段,解决患者躯体上的痛苦,以及心理层面的困扰,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避免患者承受更大的痛苦,同时也减轻患者家属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终极目的就是让他们自然地、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6年时间,聊城宁养院共为2500余名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这其中,有2300余名最终离世,每次有家属来退还镇痛药物时,提及患者走得安详并因此向高杰道谢时,他既感痛心,又深感安慰。
逝者无憾,生者无悔,生死两相安,是高杰和同事一直努力追求的最美结局。
期许:医学模式成功转换,医患关系归于和谐
14日那天,高杰走进距离晓环家不远的老李家时,雪下得正紧。听到高杰的声音,老李慌忙推开屋门迎上来,一把攥住对方的手,拉进屋去。
老李是一名晚期食道癌患者,4年前手术后,到宁养院接受临终关怀服务。和晓环的有意回避不同,老李面对自己的病情相当坦然,并且相当乐观。
整个谈话过程,老李自述病情时,一副轻松的模样。给老李开具两种药物之后,高杰开始帮他回顾人生,感慨老李在这个家庭中的担当和责任,从而使老李认识和肯定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高杰说,宁养理念中有“四道”,即道谢、道爱、道歉、道别,也就是通过和患者交谈,鼓励对方向家人表达谢意和感恩,向曾经有过恩怨的他人表达歉意,最终自己可以安详地离去。
其实,虽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治病救人”,但高杰和同事收获的赞誉却数不胜数,这些赞誉有的来自患者本人,更多的是患者离世后,家属亲自上门道谢。
从这个事实说开去,便提及到了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那就是医患矛盾、医疗纠纷。
对此,高杰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为什么患者怨言反而有增无减,医患矛盾又因何不断升级?高杰个人认为,这说到底,还是医患之前相互不理解,相互防备。
一方面,普通老百姓对健康和医疗常识了解不多,有的还是白纸一张,这使患者与医务人员的医疗常识和健康风险意识不对称,对疾病治疗效果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这极可能引发医患矛盾,甚至产生 医疗纠纷;另一方面,目前的医疗环境下,要求医护人员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细致沟通也并不现实。
从这个层面来说,未来医学模式亟须从单纯生物医学转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也就是说,身为医生,不仅要靠药物和手术刀去治病救人,还要最大限度地去抚慰患者的心理。
不过,高杰坦言,全民健康素养的提高需要时间沉淀,不能急于求成。“健康中国”已成为国家战略,医院对于健康常识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也在逐步加强,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才能静待花开。
建议: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临终关怀纳入医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同时,早在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也推出了未来十五年中国健康医疗卫生发展愿景和目标。
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到2020年,中国将有13%以上的人口达到65岁以上,这意味着中国的一般医疗体系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对“临终关怀”也会有更迫切的需求。
具体到聊城而言,宁养院6年时间为不到3000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而聊城现有癌症患者的数量,却远远大于这个数字。也就是说,需要享受临终关怀的人,还有太多太多。
高杰介绍说,西方主要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而我国由于缺乏相关制度规范与资金支持,这项医疗成本并未被医保所覆盖,这也是导致国内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高杰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出台针对临终关怀服务的专门性政策和规范,建立相应的医疗保险政策来规范临终关怀领域的操作,从而确保有临终关怀需求的患者能得到相同的待遇。
具体说来就是,将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列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对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公民在临终关怀领域产生的服务费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费用报销或给予经济补偿;也可以通过社会医疗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患者临终前的医疗及护理费用问题,从而不影响其临终生活质量。
高杰笑言,他希望可以在退休前,亲眼见证这个建议成为事实。同事们都明白他的坚持和执着,因为从事宁养工作多年的他深知,“临终关怀”的缺失,意味着许多人必然要在死亡面前遭受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