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3个月瘦了20公斤,肺癌已转移到骨头里,73岁的古稀老人于宏义不仅申请捐遗体,还申请去做义工,开导其他癌症患者。
捐遗想法持续20多年
于宏义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也是武汉泛系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
昨日,在中南医院治疗的他,在老伴的搀扶下走进宁养院。说起自己的病,满头银发的他也笑呵呵的。
患病3年来,他一度拒绝治疗,“我认为人活到70多岁就够了,过度治疗只是浪费医疗和社会资源。”说完他又补充道,“你们可能认为我这是说空话,但其实我真的这么想。”
作为泛系观控技术的研究员,他的一辈子都献给了科学技术。主持完成“光电导半导体少数载流子寿命测试仪”的研制,获奖无数,一辈子都在做科研的他常常思考人生问题,“我是真的不惧怕癌症,如果怕,可能也活不到现在了。”
他的老伴说,由于心脏一直不好,于宏义20多年前就有了捐遗的想法。“他曾嘱咐过我很多次,如果因为心脏病一睡不起,就一定要把遗体捐了。”
于老还咨询律师如何办捐遗手续。老伴当时很不理解,可20年后,到今年3月,于宏义确诊癌细胞转移,再次提出捐遗想法时,她没再反对,“20多年了,仍有这个想法,一定是真的。”他们一道说服儿女,签了捐遗协议。
全身疼痛仍想做义工
由于早前不愿手术和化疗,余老的癌细胞从右上肺扩散到了左肺和骨头。他疼痛难忍,100天瘦了20公斤。于老笑呵呵地说,“这不算什么。”
由于肺功能渐渐衰退,他走路、上楼都呼吸困难,“但我喜欢说话,喜欢交流,喜欢去开导别人。”于老说,他最擅长开导人。
宁养院的医生告诉他,绝大多数癌症患者都消沉、绝望,心理问题很严重。于老也发现不少病友对癌症十分恐惧,于是他萌生了当义工的想法。
本来上周于老要去一位患者家做义工,但他刚做了放疗,医生不允许他出医院,这个安排只得推迟一点,“只要身体允许,我都愿意去当义工,去开导他们,让他们对生活乐观一些。”于老说,同样是癌症患者,沟通起来对方更容易接受。
于宏义是中南医院宁养院第一个癌症患者义工,也是年纪最大的义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