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推荐】病床边的温柔
发布单位:全国宁养办
发布时间:2014-9-2
作者:范丹伯(J.H.van den Berg,M.D)
作者简介:范丹伯,1914年出生于荷兰,1946年毕业与Utrech University,专攻精神医学-神经病学,博士论文谈的是有关精神病学里自体移植的方法及对精神分裂症的运用,自1951年起,陆续担任荷兰Utrech University、南非大学等学府的客座教授,并于1975年起,于美国、加拿大和南非等地巡回演讲。
译者:石世明
译者简介:石世明,台大心理系毕业,东华大学群族关系与文化研究所硕士。曾任临终病房志工,并从事相关研究。
读者感言:
如果以第一节起首处提出的「实征现象学」和「诠释现象学」来区分,范丹伯医师(J. H. van den Berg)的《病床边的温柔》(Psychology of the Sickbed)无疑是一本极富「诠释现象学」特色的著作。如果用「诠释现象学」这种路数的四个特点(生活经验即文本、突显特定意象以求整 合、不断以不同角度重写、注重整体意象与部分细节间的平衡)来讨论这本书的现象学操作,并透过这样的讨论,展示诠释现象心理学应用到生病现象的一个例子, 这样,我们或许便能够具体了解到,在生病诠释现象学的观点里,「病人生活世界的恢复」其中一种可能的落实样态。
《病床边的温柔》一书着眼于病人的生活世界,在病人的生活经验文本中,范丹伯医师在不算长的篇幅里,具体讨论了病人的时间感、空间感、与物品的关系、身体 感、生活计划的搁置转换、社会角色的搁置转换、与访客的心理视域距离、医生在病人置身处境中的角色与价值、面对死亡的经验,并且突显了「病床」这个象征病 人生活世界中心的意象,详实地把上述生病经验的结构要素整合在「病床」这个意象当中。
从第一章<生病是什么意思?>开始,范丹伯就颠倒了一般所谓「实体心理学」的逻辑, 他并不企图站在健康者或医师的位置,或站在运用量表统计进行研究的学者立场,向读者解释「生病者」的客观心理特点。反而是不无可疑地开始描述一个非常生活 化的生病场景──一个带有第一人称主观心理活动内容的生病场景,而刻划这个场景的文本,乃是出自一位偶然生病、不能起床上班的父亲。这位父亲的文字里,对 于自己病榻经验的描述与玩味,透露着现象学者用各种角度来描述一个杯子时的那份忠实于生活经验的精神,19也召唤着读者回想起自己曾经躺在病床上,身体难 受不听使唤、一股味道在床间挥之不去、瞪着天花板数格子、细瞧棉被上的图案纹理、望着自己曾经穿著走过许多地方的鞋子、听着电话响而无法起身应答、看着家 人出门迎接正常生活时的些许失落感、以及暗暗庆幸可以放几天假的心情。生病经验,本质上是这样一种「常态」生活世界的搁置与转换,而不只是器官出了问题或病例上记载。
作者不仅未立刻对生病者示以「同情」,还进一步跳脱出常态「健康」生活者的视域,引用好几种不同脉络的文本,描绘绝症患者首度开始怀疑自 己得病的剎那震撼,以及长期卧床病人的病榻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躺在病床上、面对日益衰败的身体、社会生活的退出、健康的访客的互动、医师看诊、拒绝 死亡的现代生活世界和现代医疗体系──病人的日常置身处境。
透过对这个生活处境和其中心境的描绘,范丹伯的诠释现象学工作,显然已经不单单从属于传统心理学领域,而跨入了这些心理经验所涉及的病人尊严和生命价值论 题领域──伦理学和生死学的领域,换句话说,在此,生病诠释现象学的目标并未预设某种「健康诉求」:「帮助病人做好心理健康的准备,自我调适,早日康 复」,这类未经反省的预设常常阻碍了我们如其所如地面对「生病经验」,也让我们无法思考,应该如何面对长期病患、面对绝症患者、面对死亡的处境。
——读者 龚卓军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