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助人者对案主无助经历的反应,会对案主克服绝望情绪产生显著的影响。
照顾末期病患伴随着沉重的情绪压力,社工可能经历疼痛、伤心、愤怒、无助及绝望,不利于服务对象建立“有希望的”信念,而这种“有希望的”信念,正是患者应对疾病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此时,专业督导可以协助社工缓解这些负面情绪、提升专业功能。
在2004年《健康与社会工作》期刊Itzhaky 及Lipschitz-Elhawi的文章中,提出了以“希望”为策略,通过一定的目标、方法与技巧来督导临床社工人员,协助他们处理在服务末期病患过程中遭遇的情绪困难,值得我们借鉴。
照顾末期病患过程中,社工可能经历的困难包括:(1)清楚尽管付出极大努力,仍无法影响疾病的进程;(2)公众乃至医务人员仍普遍认为癌症或艾滋病的结局就是痛苦的死亡。这种消极观点阻碍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建立希望与信心;(3)被迫面对及思考人类自身的局限以及死亡的无可回避;(4)长期目睹患者及其家人的分离与失落,同理他们的负面情绪;(5)目睹患者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导致的失望感,引发绝望与无助。由此,很多社工人员会采取否认或者疏离的应对方式,减少与患者的直接接触。这是督导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以“希望”为策略的督导目标、方法与技巧
(1)具有一定的知识与干预技巧
缺乏控制感可能导致无助与绝望。如果能够收集足够多的有关不同末期疾病的特征以及末期病患的可能性反应等相关信息,社工会感觉更有自信和控制感。督导应确保社工具备与患者情形相关的正确、最新知识,预期可能发生的情况及自身可能的心理反应;协助社工在建立关系以及识别辅导进程(如移情,抗拒及内省等)中发展所需能力。 督导方式除工作坊、培训课程、讨论小组等之外,也可以提供最新文献资料并鼓励社工阅读。
(2)设定现实的目标
希望应该建立在符合现实状况的基础上,这意味着要做好失望的准备,同时感恩每一个微小的进展或成就。在末期病患情况较好的情形下,社工通常会设定一些高于现实的目标。过分夸大、不实际的期望会导致失望、职业倦怠以及士气低落。督导协助社工人员设定现实的短期或长期目标,从而避免挫败感与绝望。即使在看起来没有希望的情形下,督导也应协助督工人员厘清我们所能提供服务的限制,将重点从我们 “不能做什么”转移至“我们能够做什么”。
(3)问题焦点的应对方式
建立希望也是一个积极地寻找优势与解决办法的过程。研究表明,乐观的人比较倾向于采用积极地以问题为焦点的应对方式。督导协助社工定义主要困难、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考虑不同方案的利弊,从而最后选择最佳方案采取行动。这可以预防社工退回到被动与无助的状态,协助社工认识到即使生理上没有好转的可能,我们还是可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4)积极的态度
“抱有希望的”人的特征是在处于危机时仍对现实抱有积极态度。“积极态度”的定义中包括对更好未来的期待与信心,关注“获得”而非“失落”。督导过程中很重要的是预防社工只看到困难情形下消极的一面,协助其看到积极的一面,以及医疗团队可能提供的帮助。
(5)找到临终关怀工作的意义所在
培植希望的一个方法是发现生命中每一个时刻的意义。我们经常目睹患者及其家人由于罹患重病才开始考虑改变自己生活的优先次序,例如疾病让家人关系与家庭沟通发生新的、有意义的改变;末期疾病可能摧毁患者之前生命中的目标与价值体系。督导应协助社工在服务对象中发展这种积极应对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重新排列生命中的优先次序,发现希望与意义。督导也应该协助社工发现自己工作的意义,这是避免消极与绝望的关键。帮助末期病患,意味着和他人一起面对死亡过程,帮助他/她理解生命中的失落,对于社工而言,这也是一项重要的个人成长。
(6)评估
督导过程中要重视持续性评估,客观了解社工在服务中功能的发挥及其服务质量,提供一个整体性的评价;以及协助他们了解自身的能力与局限。督导除了就特定事件与问题给予社工即时反馈外,还应促进社工人员检视自己行为的意义,帮助社工获得更大的控制感。督导需要指出预示绝望与无助的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如何影响社工正常功能的发挥,指导社工如何觉察与预防。
(刘晓芳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