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十指连心与自我疗愈 (成都宁养院护师 贾艳皊)
发布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0-6-19
出诊一37岁男病员,病员母亲在指定地点迎接我们。病员与其母亲关系并不怎么好,家访路上,病员母亲抱怨病员脾气坏,一点都不听话,婚也离了,两个孙子还需要她来带。一个80多岁的老院长这样劝慰该病员母亲:他是一个病人,您给他赌什么气?不能给他一般见识,这个时候要有奉献心,特别是当妈的。他某一天走了,您也要想得开,心中要有这个精神。这位老院长说话语速慢而稳。这位母亲就回应老院长说,我也没有跟他赌气,有时,他抱怨我,抱怨完了,我就走开。到病人家中时,老院长在同时面对病员和病员的母亲时,又开始劝慰。对母亲说,要支持儿子看病,我们会给予一些抗肿瘤药物资助;对儿子说,你要心痛母亲,母亲照顾这个家很不容易。儿子嘴唇动了动,头微颔,没有说话。我于是想,如果老院长的这些话出自我口中,其话语所包含的安慰和鼓励力量就远非如此吧。在一个含有乡土气的村落,有这样一个作为医生的老者的话语,带出的安慰力量远远大于一个陌生的医务工作者给出的安慰。
家访另一病员,病员50多岁。病员的母亲92岁了,身体硬朗,思维清晰。我们与病员交流时,其母亲在一旁站着问,他 (病员) 还能输液不?我说可以啊,可以输液进行营养支持。一旁病员的妹妹为我们解释道:我母亲是想问我哥哥还能不能输化疗药物。病员母亲接着说到,我是想让他 (病员) 赶快好起来,下床活动,做做活路 (生计)。接着,伸出手向我们比划着,每个手指都是肉,每个手指少了都心痛,声音便哽咽起来。听病员92岁的母亲这么一说,我于是对婆婆说,婆婆,也没有谁看好了高血压呢?我们要稳重病情。您看,您儿子现在不是很好嘛?能拄拐杖活动,能与您说话。我们家访离开时,婆婆出门送到我们电梯边。
这让我想起作家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所描述的情景。杨绛先生的一生历经风雨,老年时,女儿与丈夫先后离她而去,其内心的悲戚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到的。但杨绛先生却在92岁高龄,在丈夫钱钟书离世四年后,创作了《我们仨》,用哀而不伤的语言回忆了她与丈夫、女儿生活的点点滴滴。从某一个层面讲,杨绛先生也在用这个作品进行自我疗愈。因为用这个作品回忆,所以才可以更好地放下;因为用这个作品回忆,所以她才可以坚定而有力量地活过她生命中最后18年通透精彩的岁月。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走向衰老的过程,历经风雨,其实也是一个自我疗愈的精进过程。这种逐渐增强的自我疗愈能力,便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吧。
生命的花开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