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命中的十公里奔跑 (成都宁养院护师 贾艳皊)
发布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0-7-14
电话访问一病员,病人爱人述说病员目前很焦虑,而且有时有轻生的想法。社工诗颖和我决定对病员进行一次家访。
家访病员时,病员半靠在客厅的沙发中,吸着氧气,呼吸困难。我们坐在病员不远不近处,与病员视线平齐。看到我们坐下,病员并没有说话。其爱人在一旁说,“你看,医生来看望你了,与医生说说话呗。”于是病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起来。
病员说感觉很累。诗颖于是说,"嗯,是很累呢!就如您过去跑十公里的时候,您知道,您跑到最后也是很累的。"病员爱人曾告诉我们,病人没有生病时有跑十公里锻炼身体的习惯。诗颖用十公里跑步的比喻,让病人目前的经验可以与自身以前的经验同步。病员略带深沉地接着说,"我每天所经历的这种累,只有我自己才能体会。"我回应道,"嗯,我们知道您很累,但我们确实不能完全感受您的累。正如您跑十公里跑到最后时,我们知道您累,也感受不了您有多累。"诗颖接着说,"我们不能帮助您解除这种累,正如您跑十公里时,我们不能代替您跑十公里,但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在您跑步的路旁给您送水,向您呼喊加油。"
病人说:"你们来看我,也只是走个形式。"我回复说:"如果是走形式,我们看到您后,就可以立刻走了,不会在这里与您进行这么长时间的谈话呢。"病人没有直接回应我的话,低着头盯着自己的手指说,“我数着指头算,只能活几天了,还有什么意思?” 我这才意识到,病人所说的“我们探望他是走个形式”,不是指我们的服务态度,而是因为病人明显感觉病情迅速加重,似乎突然要走到生命终点,且每天过得很辛苦,感觉活得没有意义。便回应道:"活一天有一天的意思呢,您看,您还能与我们讲话聊天,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谁又可以断定您就只能活几天了呢。"我跟他讲我曾经服务的一个病人,医生多少次告诉她只有半年时间,她就是不信,内心有一种不服输的勇气,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秒。她曾告诉我,她有一次住院,她隔壁房间的病人离世了,她就跑到隔壁房间去看那个病人,她看到那个房间人来人往很多人,于是就想人怎么就会这样死去了呢,她会不会还可以活过来。于是她就告诉家人,如果她突然没有呼吸,一定要把她保持半天再进行下一步处理,说不定她又会有呼吸了呢。这个病人到现在还活着。我给病员讲这个故事希望这个故事可以带给他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病人于是说,他还想去住医院,医院是否可以解决他喝水呛咳的问题,他一喝水就呛咳,每天感觉渴得很。我思量着,病人突然提出去医院治疗,是否是内心情绪上有所变化。于是回应病人说:“您看您现在吃稀饭,吃瓜果不呛咳,您完全可以通过吃稀饭和瓜果补充身体需要的水分,不一定喝水才可以解渴呢。”病人没有说什么。其妻子在一旁若有所悟地轻声说,"就是呢,吃稀饭、水果时不呛咳。"病人没有说什么。其妻子在一帮若有所悟地轻声说:“就是呢,吃稀饭、水果时不呛咳。”
家访结束时,诗颖提醒病人,要加油啊。我提醒病人说,您爱人和我们大家都在默默地支持您呢。
家访结束后反思,病员的轻生念头来自于强烈的无意义感。我们用病员十公里跑步的累类比他现在的境遇,作为聊天的切入点,以引起患者的共鸣。只是病员过去跑十公里所感受的累是病员自己选择承受的,而目前病员所处的累却是病员不愿意而又不得不承受的。如何帮助病人在这个不愿意又不得不承受的累中寻找到生命的意义感是宁养服务一直努力的一个方向。
宁养院人员探望病人 (笔者,左一)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