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宁养服务背景下义工死亡教育相关书籍/电影心得集锦(成都宁养院护师 贾艳皊)
发布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20-8-3
本着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既服务于病人又传播宁养服务理念的宗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宁养院在宁养学生义工培训上要求学生义工在宁养院学习期间 ,阅读死亡教育相关书籍或电影,结合宁养院学习体验,写作观读心得。在关于死亡教育相关书籍或电影的心得中,学生义工不仅从不同视角表现出了珍惜生命和关爱生命的人文共识,也表达出令人深思的心得。现摘录一些同学的观点,以飨读者。
梦菲读《最好的告别》时,联想到《忠诚的哲学》,思考并得出让死亡有意义的途径是把自己视为某种更大事物的一部分,如家庭、社会等。这样当我们死亡时,仍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的痕迹。这与国人常说的“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观念一致。
张婧在《时间的礼物》读后感中分享了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在生命突然走到最后一段时,认识到自己一生对家人的陪伴太少,并甘愿把自己过去一直最看重的通过一生的努力获取的存留于世界的痕迹抹去来换取一个孩子的生命。
乍一看,这两位同学的读后感所展示的观点似乎自相矛盾。但或许可以说《时间的礼物》中,主人翁用自己在世界存留的痕迹换取一个女孩的生命也是让他的生命得以继续存活的一种方式。这正与宇欣在《寻梦环游记》中分享的感悟一致:没有人记得我们是谁,为什么来,又去往何方,但活着的人身上总会带有我们的痕迹。
朱玥在阅读《摆渡人》体认到在生命的旅途中,服务者是被服务者的摆渡人,可能被服务者也是服务者的摆渡人。这可以作为宁养服务背景下的一个社会人的注脚。晨昕在电影《桃姐》心得中提到学习、工作与陪伴家人之间的平衡问题;婧瑶通过读《寻梦环游记》后说,在生前用力活过,我们将无惧告别;这些可以作为宁养服务背景下这12位学生义工对死亡教育的注脚。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