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3日,小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内心五味杂陈。她只有35岁,还没有爱人和孩子。
张社工第一次告知我将要探望的这位病人的个人信息时,我心中充满了希望与信心。虽然已是癌症晚期患者,但是她只有35岁,还这样年轻。我们一定要尽力帮助这位患者重新站起来,让她找到生活的信心,重回健康。
带着这样的期待,我第一次见到小花。她躺在沙发上,全身瑟缩在薄毯里。因为发烧,头发汗津津地贴在脸上。持续的疼痛使她的眉头皱在一起,眼神无奈又无助。本想对她说些“别在意,你会好起来的”安慰她的话,卡在嗓子眼儿又咽了下去。她的疼痛需要她自己去忍受,她该怎样做才能不在意呢?
教会的弟兄姊妹得知这位年轻姑娘的消息,纷纷来探望、代祷。第二次再见小花,她已能坐起来。虽然依旧疲惫,洋溢在脸上的笑容告诉我们她有了更多活下去的信心。我被深深地感染着,虔诚地为她祈祷,愿生命的奇迹能在这个姑娘身上发生。
之后的几个月里,我坚持去探望她,情况时好时坏。最后一次见到小花,她连翻身都困难。她说腿疼得厉害,我为她轻轻地按摩,心里满是无力感。我还能做些什么呢?只能默默地祝福她。
这已不是我作为宁养义工经历的第一次死亡,每一次都让我更清醒地看到癌末病人病情恶化速度之快。我不是专业医师,在接触宁养工作以前,我对死亡的概念非常模糊。病人在癌症晚期身体、心灵所遭受的痛苦煎熬我完全无法想象。当我不得不站在人生的终点面对死亡时,我看到的是自己里面强烈的恐惧、不安。
得知小花亡失的消息我哭了很长时间,然后内心异常平静,我知道我必须开始学习理解并接受死亡。最初决定成为宁养义工时,我怀着单纯的信心,希望通过所学帮到服务对象,延长他们的生命。也曾梦想见证生命的奇迹,看到患者完全康复。然而在无情的事实面前,我开始明白人力太有限了。我们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更没有力量决定患者的生死。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同时,我们必须敬畏每一个生命的死亡。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归宿。
对于多数中国人来说,谈论死亡是很忌讳的事。“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我们的文化总是对老人的长寿给予最美好的祝福。死亡课则被刻意地回避掉了。我所探望的几位病人都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告知他们罹患的癌症已经到了末期,无论是患者自己还是他们的家属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即使在这个时候,家人都很难有勇气与患者讨论他们即将要共同面对的死亡话题。我不知晓病人内心还有多少遗憾或愿望没有表达出来,我不知晓她/他是否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也充满着恐惧,希望有个人和她/他聊聊。
我想,作为一名宁养义工,我应该心平气和地与患者交流关于死亡的问题,帮助他们放下畏惧、恐慌,真正地与死亡和解,充分享受生命最后一段时光,宁静、安详地迎接生命的结束。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若秋叶之静美”,生老病死乃是人生的常态,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自然过程,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更加积极、和善的目光看待死亡呢?
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从某种角度来说,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死亡,人类就不会珍惜活着的时光。只有对死亡有了充分的理解与认知,我们的有生之年才能活得更有价值有意义。
生命如同一段旅行,途中总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渐渐的,渐渐的懂得了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什么是离别,什么是珍惜……
山高水远,天上人间。小花,愿你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