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少有人会为死者拍照,显示人们对死亡的不安与不了解。本书大胆触碰这项「禁忌」,将生死肖像并列,使读者不得不「直视」死亡。
2. 死亡是生命必然的终点,生者唯有把握生命,才能在死亡来临时少一点遗憾。
3. 「临终关怀」的精神在于,让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藉由「疼痛控制」将病痛减到最少,保有尊严地度过生命最后时光。
这就像把望远镜倒过来,你只能看到那些大块的东西:我是怎样生活的?我爱过谁?我得到什么?我错过什么?我还能做些什么?
生与死本是自然递嬗的过程,然而在今日社会,死亡和死亡的过程脱离日常生活,变得隐密而不可言说。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变得模糊,因而心怀恐惧。然而,这个把我们带往未知世界的过程,有没有更好的方式?
临终关怀医院是濒死者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地方。住进院里的人,知道自己没有机会回家,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们只有短暂的一段时间,可以为自己的生命做个总结,与自己和他人和解,面对死亡这个课题以及处理死后的问题。
本书作者和摄影者走访德国数所临终关怀医院,和院中的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深谈,写成细腻的文字纪录。摄影者则分别为每个病人拍摄两张脸部特写;一张是即将画上句点的生命,另一张则是死亡的容颜。从这两张并列对比的照片,看到面对生命终点的仓皇、满足或哀伤,也看到死亡的平静。
斯特莱太太在死前一个月,仍抱着坚定的求生意志。
51岁的芭芭拉,从小在孤儿院长大,渴望母亲的爱。她在最后几个月常常梦到自己是个孩子。
当死亡站在曹太太的门前,她变得更诚实。能够谈论自己的内心,对她是一种解脱。
谈普林太太打定主意,直到最后一刻都带着清醒的理智,精心安排剩下的时间。
好几个濒死病人没有机会和最亲密的人开诚布公地谈「死」这件事,他们来不及向对方说出爱。
这些濒死者最后的愿望是什么?希望多活一些时候,希望死亡来得干脆而温柔一些,希望死亡不是一切的结束……在临终关怀医院,这些愿望并非完全不可能实现。
在死亡来临前「真正的生活」,不但是濒死者的愿望,也是以为死亡很遥远的每个人,珍惜生命最好的方式。
作者简介· · · · · ·
贝雅特‧拉蔻塔﹙Beate Lakotta﹚
生于1965年﹐现担任德国《明镜》周刊﹙Spiegel﹚科学编辑。摄影师华特‧谢尔斯﹙Walter Schels﹚生于1936年﹐以人物和动物的性格特质研究而闻名。他们在2003年于《明镜》周刊所发表的“死前再活一次”专题﹐因报导深入而获颁汉萨–米特奖﹙Hansel-Mieth-Preis﹚﹐以及联邦志工福利工作会所颁发的德国社会奖﹙Deutsche Sozialpreis﹚。华特‧谢尔斯的摄影作品并荣获2004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二奖。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03010/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625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