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旭英、沙蕊 (参访学员)
继两年前,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办公室与中华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合作开展海峡两岸安宁疗护交流项目以来,宁养疗护的种子早已种下并生根发芽。今年,为了扩大宁养疗护事业的影响,宁养办与2018年设立的中华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搭建海峡两岸交流平台,共谋安宁疗护的发展。
2019年3月11日,来自全国9个省及直辖市医院的10位护理学员赴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进行为期5天的安宁疗护培训。
舒适护理是根基
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一行人走进成大医院。邱智铃督导长告诉我们:“做好安宁疗护首先一定要有爱心,舒适护理是根基,做好舒适护理才能搭建起信任的桥梁,才能开展进一步心里社会以及灵性照护。身教是最好的培训方式。”
走进病房,这里的每一位护理师都有着阳光般的笑容,轻柔的细语。床上翻身,搬动患者时肩下垫软枕;口护的溶液功能多样化;足部的按摩点上对症调配的精油,芳香中纤细的手指轻柔的滑过。洗澡是个大工程,从搬运患者,洗浴,擦身,吹头等等到在交谈中,亲切的呼唤“阿妈”“阿公”,拉近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的距离。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流露出爱与关怀。去除了程序化的操作,依据患者不同的需求,给予他最适宜的照护。
在护理师的指导下,我们切身参与其中,当老奶奶双手合十,表达谢意时,那一刻心已被融化,让我们感受到了工作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成大医院为我们的到来安排了台湾安宁疗护之母赵可式教授的演讲。已逾七十岁的赵教授站在讲台上,不遗余力倾囊相授,提到要将舒适护理由低度做成高度,由浅度做成深度;每一个病人都是不同的,要提供的是连续性的、个性化的护理。听赵教授的讲座,一会儿哄堂大笑,一会儿又潸然泪下。演讲结束后,我们与赵教授和安宁团队的老师们交流感想、交流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与指引。
10位学员 (最前排) 聆听赵可式教授演讲后合影
团队合作的个案讨论
3月12日中午,我们有幸参加安宁疗护多学科团队的个案讨论,深入研讨案例者的生理、心理、灵性方面的问题和对策。邱督导长的话让我们感触很深“今天的会议我们要遵守我们的规则:不指责,不埋怨,鼓励发言,会议结束对外不讨论。”这个规则很重要,我们的目标是找到问题,解决疑惑,吸取经验,更好开展以后的工作。只有摒弃成见,畅所欲言,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共同照护的要诀
3月13日,凯玲组长介绍了《成大医院安宁共同照护简介》,就共同照护的疑问与学员进行了简短的讨论,再分五个组别进入临床实践。其中一组的施老师带着我们详细评估了新进照护组的情况并预约好家属见面时间。到了病房,先由原团队护理师交待病情和照护现状,引荐我们给家属认识,施老师便组织大家坐下来召开家庭会议、详细了解病人及家属的情况,以建立医患的信任关系,并在床旁逐步渐进式引导家属女儿、儿子进行道谢、道歉、道爱、道别。病患尽管在昏迷中,神奇地出现很多感动的回应如睁眼、呼吸加深、嘴唇动等;过程中老师特别注重家属情绪的引导和释放,尊重隐私保护。家属彻底被施老师所做的一切感动了,欣然签署了共同照护同意书。
安宁共照团队,让我们感受到照顾末期病人,不仅仅需要的是舒适护理,更多的是全面的、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
学员在安宁共同照护见习
居家访视体现人性关怀
“安宁居家”?上门服务被照护者?不是医院,没有配套设施,怎么服务?作为陌生人,我们的到访会不会被拒绝?带着七分疑惑,三分忐忑,3月14日,跟着老师坐上“专车”去居家见习。
一路走过医养中心、护理之家,无论哪里,被照护者的家属都像亲人一般热情相迎。走到需要被照护的阿公、阿婆身旁,热情的打招呼,病床上原本涣散的眼神忽然聚拢,面庞展露出动人的微笑。看诊、听诊、叩诊、问诊,评估后详细的讲解现在的状况,悉心的教导如何去护理。当我们即将离开,阿公的妻子突然跑了出去叫我们等等,回来时手里拿着两个三明治:“尝尝我家的面包,谢谢你们!”那一刻真的很感动,小小的面包承载的真情与关爱。
参观成大医院掠影
这次的台湾安宁疗护有爱相伴,有情相寄。感谢李嘉诚基金会宁养办的支持、感谢中华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的组织、感谢成大医院护理部及相关部门为我们提供学习的平台、感谢成大医院安宁疗护团队的热情接待和优秀教学、感谢所有结缘的患者及家属给予我们的理解和配合,让我们有了实操的机会。我们会辛勤耕耘,一步步脚踏实地,从服务做起,从舒适护理做起,不断学习成长,让安宁疗护的爱开花结果。
原创声明
内文配图由参访团员提供,并获成大医院同意使用。
本文为原创,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请勿擅自修改文章内容及所有配图,以尊重知识产权。